|
||||
一套散发着墨香的新修订统编教材,将在开学季摆上学生们的课桌。历时两年修订的教材有何变化?又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让我们一起了解下。 教材修订是贯彻党中央对教材工作作出新部署 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了修订背景:第一,党中央对教材工作作出新部署,要在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强化国家事权,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切实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爱国情怀,始终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第二,按照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每个学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强化实践,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教材的编写理念、素材选择、编排方式等,都要落实这些要求,进一步体现育人为本、素养导向。 第三,2017年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社会各界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学界对教材也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这些都需要在教材修订中加以改进和落实。 经过两年多努力,教材编审工作全部完成。“全面把好政治关、科学关和适宜关。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回顾整个工作历程时说。 新教材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 “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系统有机融入,使之成为凝聚整套教材的‘魂’。”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说。 比如,语文教材从《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选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课文,并在教材相关栏目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让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深刻领会殷殷嘱托。 同时,在保持总体容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突出中华文化立场,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诗经》、诸子散文、汉魏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语文教材有序安排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的学习,全套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共353篇。 语文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王立军说,语文教材还在原有基础上新选入《雷锋日记二则》《井冈翠竹》等多篇课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牛河梁遗址等代表性考古成果,被写入了历史课本。 历史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徐蓝表示,历史教材注重反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充实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成就和科技成果内容,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语文教材中,《青春之光》是组织作家实地采风创作的反映黄文秀事迹的课文,《“蛟龙”探海》《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突出介绍了大国重器、国家英模;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历史教材呈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教材内容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和学术研究新成果,民族性和时代性进一步增强。 新教材减缓了起始阶段的学习坡度,插图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加强幼小衔接方面,语文统编教材修订后降低了教材难度:一年级上册的课文从14篇减少到10篇,识字课从10课缩减至8课,识字量从300字调整至280字。拼音教学时间比原来增加1至2周,减缓了起始阶段的学习坡度。科学安排识字写字序列,优先学习字形简单、构词率高、生活中常用的汉字。 反映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及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群像的选文,依然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鲁迅先生的相关课文也没有变化,共有13篇。 新修订教材采取系统融入、重点强化等方式,进一步纳入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相关重大主题教育内容。 “本次修订加强全套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注重语言转化。同时,对法治教育进行了统筹设计,以宪法为主线,共涉及90余部常用法律;融合道德和法律,促进德法兼修。”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路建平说。 此外,修订教材的封面、版式设计和插图绘制按照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艺术水准、彰显中华美学品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和生活常识的标准进行了优化设计。 新教材将于三年内 覆盖初中和小学所有年级 根据计划,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于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其中,2024年秋季学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2025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教育部近期已开展骨干教研员国家级示范培训,各地将于8月底前完成授课教师全员培训。同时,将持续开展教材使用监测,及时了解教材使用情况,充分听取社会意见,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据新华社电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