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新区在河南省2023年度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获评四星级开发区,全省并列第二位;科创金融服务模式获河南省委深改办2024年第一季度改革典型案例红榜;“搭建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服务平台,为金融赋能中小企业插上数字化‘翅膀’”案例入选河南省高新区首批创新发展典型案例;自贸区郑州联动创新区揭牌;南湖中原基金小镇揭牌,打造了“基金入豫”第一站;“郑庆哈算力网实验场工程郑高新全域算力网一期项目”作为典型案例通过省发改委报送至国家数据局,已进入终审提交环节;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联合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半导体材料高质高效磨粒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有“形”的数字,见证高质量发展之“势”。郑州高新区1988年建区,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河南省批准建设的第一家开发区,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经过30余年接续奋斗、耕耘积累,已经成为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在最新发布的“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单”中名列第八位,在2022中国高新区影响力排行榜中名列第七位。郑州高新区实现了一年一个大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的高质量发展。 【优势积聚】 自身发展优势不断积聚为乘势而上奠定了好的基础 郑州高新区在新兴产业方面有超前布局的优势,三年前,高新区前瞻布局的算力产业成效已然显现,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的首个先导项目——郑高新全域算力网一期项目,目前服务覆盖3所高校、5个产业园区、15家重点企业及300余用户,提供云函数、AI训推、模型集市等14类算力服务,在网算力资源利用率从40%提升至75%。依托算力服务实现“双招双引”,入驻中译语通、共道科技等上下游企业,集聚河南工业大学中医药大模型、“神农一号”等前沿项目,落地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政务数字人等AI应用场景,服务本地“政产学研用”。 在创新主体方面有密度高、质量好的优势,高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且优质中小企业多。今年上半年,新增9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市40%,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81家,占全市33.7%,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3家,占全市39.4%。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39家、占全市21%、全省11.3%;高企总数2008家,占全市34.1%、全省15.5%。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9%、15.6%、14.9%,呈现出良好态势,这些优质的市场主体,是我们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在孵化培育方面有载体多、在孵企业多的优势,高新区孵化载体累计达到93家,孵化能力位列全国第5位,在近期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中9家评为优秀,占全省39%。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新区第8位、第11位。 在科技金融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产业金融互动模式。打造了“一基地、两平台、三体系”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设立科技金融广场,集聚涵盖各阶段创投基金160家,管理资金超过1500亿元。新增“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平台”入驻企业268家,累计入驻9056家,获得创新积分评级企业5273家;累计支持各类融资超过120亿;持续打造“资本力量”“1+6”平台,累计助力79个项目,融资22.78亿元。这些优势条件,为高新区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稳中有进】上半年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7.3亿元 经济运行持续向稳,上半年,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307.3亿元,增速3.1%,高于一季度1.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150.4亿元和156.9亿元,增速3.7%和2.6%,分别拉动GDP1.78和1.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5亿元,增速12.7%,高于一季度2.4个百分点;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66.5亿元,增速9.2%,高于一季度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1~5月完成营业收入90.04亿元,增速12.2%。 工业经济支撑有力。高新区始终坚持推动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不断夯实产业支撑,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强劲有力。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呈现出较强的增长趋势,起到“压舱石”作用,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80.5亿元,占GDP比重31.2%;增长12.7%,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 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坚持把创新放在全区发展的核心位置,持续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动能转换、质效提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主要驱动力。截至上半年,累计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29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33个,省市新型研发机构22个,其中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4个,占全省25%;获批省重大专项立项2项,占全省9.5%;重点实验室重组公示39家,完成全年目标的104.2%,占全省的19.46%;高新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2713件,占郑州市的29.97%,居全市第一;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16.58件,为全市平均数的6.64倍;PCT专利申请共计35件,占郑州市的18.52%,居全市第二。通过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3.9%、14.9%),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2.2、9.2个百分点。 中小企业保持活力。今年以来,新设立各类企业6991户;新增郑州市科技型企业193家,累计4144家,占全市25.6%;新入库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618家,累计1015家,占全市的比例为30.3%。规下样本企业上半年累计增速7.35%。 龙头企业再添新军。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3家,占全市40%、全省12%;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3家,占全市39.4%;获批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5家,占全市62%、全省12%;佛光发电、新世纪数码等2家企业成功新三板挂牌上市。 新入库企业贡献突出。上半年,社消零新入库企业55家,同比增长50.9%,累计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速1.17个百分点,贡献率12.7%;规上工业新入库企业共37家,增加值同比增长397.2%,累计拉动全区规上工业增长5.88个百分点,贡献率45%。新入库建筑业企业17家,上半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亿元,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比重1.1%,拉动全区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09个百分点。 融合发展赋能加速。上半年,获评省级智能工厂(车间)企业3家,累计获批省级智能车间(工厂)32家,占全市的14.3%;获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4家,占全市的22.2%;获评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8家,占全市的35%;获评首批省级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企业10家,占全市的58.8%;入选郑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集成服务商3家,占全市的21%;入选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27家,占全市的18%。 科技金融活跃。今年上半年,新增入驻指数平台企业216家,累计入驻8995家,获得创新积分评级企业5266家。科技金融广场持续赋能企业发展,上半年引入创投基金4家,累计16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1500亿元;上半年助推高新区企业股权融资9700万元,累计达到26亿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最强的竞争力。每一个同志都是高新区营商环境的一面旗帜。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换位思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程明语重心长地说,“从某种意义说,帮助企业就是帮助我们高新区自身,没有了企业,高新区就没有了发展的根基。”上半年,高新区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走访企业2251余家次,收集、解决企业问题378个,问题解决率99.8%;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兑现2023年区级企业政策奖补资金6846.62万元,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创新活力。 国际化成效初显。组织开展出海东盟、新加坡、中东等系列活动,参加进博会、东盟博览会、2024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等活动,助推辖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其中,全球豫商大会、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活动分别完成签约额20亿元、43亿元。 记者 孙庆辉 通讯员 方宝岭 文/图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