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看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1
郑州上榜暑期全国十大周边游目的地城市
郑州博物馆“智慧大脑” 为游客提供智慧体验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部手机便可畅游
郑州博物馆“智慧大脑” 为游客提供智慧体验
工作人员为小朋友讲解智慧设备操作方法
郑州博物馆的可视化管理系统让展品“动”起来

从扫码入馆到线路查询,从展览推送到需求反馈,一部手机便可畅游博物馆;观众在博物馆看似悠闲的参观竟汇集成信息丰富的数据,为博物馆提供更高效优质服务的决策依据;各种紧急突发事件,在您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各部门协调运转,一键处置、将危机化于无形……这些颇具“科幻”感的场景,是发生在郑州博物馆的真实日常。

让博物馆首先“智慧起来”

走进郑州博物馆大厅,AI机器人就“热情”地移动过来,具有唱歌、跳舞、答疑等功能的它最受小朋友的欢迎。而馆内具有的VR、AR、裸眼3D、AI机器人、全息投影、智能AR导览眼镜、文物知识图谱等新技术,增强了博物馆的科技感和现代感。预约系统、场馆地图导览系统、客流监测系统汇集各种信息,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分析出观众对场馆服务的各种反馈,并由此完善服务内容、提供多样化服务。一名使用了郑博地图导览功能的观众说:“郑州博物馆太大了,我还担心在里面会迷路,没想到手机上就可以导航,找个展厅、卫生间、开水间什么的十分方便。”

“郑博微信公众号的‘公众留言板’被我们戏称为‘馆长热线’,每个观众有任何意见建议都可以留言发送。我们的舆情监测系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公众在任何地点发出的有关郑博的评价,并及时回复处理。”

郑州博物馆副馆长郭春媛告诉记者,博物馆热带来数十倍增长的参观人群,年轻一代成为观众主力。他们渴望便捷、沉浸、个性化、无打扰的参观体验,“针对观众需求的转变,我们一方面在丰富展示手段上提供多种可能,一方面将多种公众服务系统整合,为观众精准画像,提供超值智慧服务。”

智慧管理让博物馆高效运营

深入馆内,郑州博物馆的数智化管理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郭春媛用数据讲解了为什么要“智慧管理”:“郑州博物馆14.7万平方米的庞大体量给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设备部每天完成一次场馆空调机房设备巡检需要6个人用时60分钟;展厅内195台多媒体设备开启和关闭需要4名工作人员耗时1小时;场馆内若出现线路估障,确定点位不少于20分钟,工作量可谓巨大。”

实现场馆的高效运营是摆在郑州博物馆智慧化项目团队面前一道急需解决的难题。团队用5年时间,打通14个分散孤立的子系统,整合到郑州博物馆数字孪生平台,将所有隐蔽的线路数字化呈现在大屏幕上,如同博物馆的CT。来自楼宇控制、动环系统、多媒体集控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的数据沿着一条看不见的物联网汇集到一起,数据实时更新,像人体中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任何地方发生问题都清晰可见。智能在线巡检模块极大减轻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大部分设备的巡检,对于必须到场检查的设备,也可以通过手机现场扫描上传检查结果;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维修提醒,记录保存,为每一个设备建立独有的“健康档案”;故障自动报警模块一键定位报警点位,快速处置,确保场馆设备运转安全。基于客流监测系统的应急疏散、应对突发事件诸如天气、公众等各种意外事件的处理也因为这套管理系统的使用发挥了重大作用。

“系统运行以来,工作人员在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效率显著提升,设备连续几年运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影响时间缩短了50%。精准管理还带来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场馆用电支出下降13.9%,绿色发展效果初现。”郭春媛说道。

智慧保护为藏品活化利用提质

智慧博物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参观体验,更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质的提升。

“为加强对藏品预防性保护,郑州博物馆建立了环境监测、系统报警、应急调度等较完备的数字化保护系统。”郭春媛介绍,为给文物修复方案编制提供依据,郑州博物馆对200件馆藏文物进行了三维扫描,三维数字化成果的展示在活化利用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文物的损害,实现了对文物的有效保护。

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保护,郑州博物馆“智慧大脑”建设的过程,正是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推动智慧博物馆实现新跨越的过程。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创新文物保护机制,重构管理系统,是对传统博物馆智慧化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

记者 左丽慧 杨泽雅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58292 2024-08-29 00:00:00 四 郑州博物馆“智慧大脑” 为游客提供智慧体验KeywordPh一部手机便可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