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今日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7
“渔三代”张铁牛的幸福生活
分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凭祖传手艺 打造黄河边的美味
“渔三代”张铁牛的幸福生活
铁牛在南裹头西侧的黄河中捕到一条大鲤鱼(资料图片)
铁牛展示“铁牛黄河大鲤鱼”

一场骤雨过后,南裹头广场秋意更胜。

望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黄河,站在观景台上的“渔三代”张铁牛忍不住浮想联翩。

“托了黄河的福啊,现在我们一家四口住进了小高楼,孩子有学上,日子有奔头,这搁过去根本不敢想。”

5年前,张铁牛从这里离船“上岸”,在郑州彻底安定下来,凭着祖传技艺叫响了“铁牛黄河大鲤鱼”,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缘起:“舌尖上”的呼唤

祖籍江苏盐城、身份标注船民的铁牛,祖辈都是“水上吉普赛”。他们船行河上,人住船上,一辈子靠捕鱼谋生,很少靠岸。

从铁牛记事起,他便是在船上。他的父辈们自江苏迁徙而来,靠水吃水,延续着渔民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足迹遍布长江、黄河、淮河流域。

“具体是哪一年来河南的我记不清了,但我确定第一站是落脚在兰考,后来我父亲他们到了黄河游览区(如今的黄河文化公园)后,才有了我。”说起来郑州的这些年,从小在黄河上长大的铁牛便打开了话匣子。

“最早的时候家人在黄河捕鱼,然后去卖给周边的村民。后来到了黄河游览区后,我的家人就做起了摆渡生意。如果不是这段经历,说不定还没有铁牛黄河大鲤鱼呢。”说到这,铁牛忍不住笑了起来。

那个时候,铁牛一家中午总在船上做鱼吃,香味从河中飘到岸边,经常有游客闻着香味冲他们喊:“船长,能不能给我们也做一条鱼?”一开始,铁牛一家还怕不合口味。没想到尝到味儿的游客们一传十十传百,来“喊”他们吃鱼的人越来越多。

“当时我们没有固定店面和摊位,比较随缘,如果有人打电话说要吃,我们就做,如果没有人来吃,我们也不会特别准备。”铁牛回忆道。

2000年前后,铁牛和家人辗转到惠济区南裹头附近,和500多名渔民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渔家乐集群。最多的时候,南裹头有六七十条渔家乐餐馆渔船同时经营,当时铁牛和家人也在黄河岸边搭起了“厨房”,开始正式经营。

“我十几岁就自己包了一条船,忙的时候刷锅水、垃圾随手就往河里丢,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很不好。”铁牛歉疚地摸了摸头说,“后来滩区整治,渔家乐开始从黄河上搬离了。现在再去南裹头看黄河,跟进了个大花园样,非常美。”

转变:黄河边的美味

2016年以来,为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惠济区纵深推进黄河滩区综合整治,取之于河、弃之于河的渔家乐乱象消失了。

“虽然不舍得,但我们也理解,政府这么做肯定是为了黄河好。黄河好,我们才能更好。”铁牛说,他从小就吃黄河水长大,这为了黄河好的事,必须双手支持。

几经辗转后,铁牛2019年在郑州一处离黄河不远的农家小院安定下来,凭借祖传手艺,经营起了“铁牛黄河大鲤鱼”。

一开始铁牛还挺忐忑的,甚至不太适应岸上的生活。让铁牛没想到的是,老顾客们寻味而来,也让这方小院热闹起来。

这期间,铁牛偶然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便萌生了把祖传下来的张氏红烧大鲤鱼制作技艺申报非遗的念头。

“当时我想着,黄河大鲤鱼是黄河水滋养的绝佳美味,我们家有祖传的手艺和讲不完的船民故事,何不试试呢?于是说干就干。”铁牛回忆说。

在惠济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铁牛整理资料、填报申请,张氏红烧大鲤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为惠济区非遗项目。2021年,又被列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这儿之后,知道铁牛黄河大鲤鱼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来看黄河时,就会拐过来再品品‘黄河味儿’,我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我的小摩托也变成了大汽车。”铁牛乐呵呵地说。

融入:“渔三代”的幸福

“今天来着了,第一桌。让我去选条鱼!”11点不到,小院就有食客来访,铁牛和家人开始忙活起来。

起锅、烧油,铁牛熟练地抄起铁勺,迅速将处理好的鱼下锅,对于如何锁住大鲤鱼的鲜,铁牛有自己的秘诀。

“处理鱼一定要记得抽酸筋,我烧鱼的时候只用柴火灶,火候也得控制好,撒上葱姜蒜,辅以调料,慢慢炖煮……差个一时半刻都不行。”铁牛边说边做。

约摸20分钟后大火收汁,一道香气四溢的铁牛黄河大鲤鱼就出锅了。

“就是这个味儿,想好久了。”“谢谢哥哥,好久不见了,我给你送个菜。”铁牛的这份爽快,让小店积累了众多“回头客”。

“去年,有一个目的地是新疆的旅游团从郑州路过,有位阿姨来这儿尝了鱼后非常喜欢,还给远在河北的儿子打电话说从没吃过这种做法的鱼,让他也来尝尝。第二天她的儿子开车跑了几百公里专门来吃鱼。”提起顾客对自家美食的喜爱,铁牛倍感骄傲。

为了让外地的食客也能尝到这份来自郑州黄河边的味道,2019年底,铁牛开始尝试在春节期间制作真空包装的大鲤鱼,靠着食客口碑相传,销往全国各地。

铁牛说,来郑州这些年,自己从小破棚住进了小高楼,从颠簸的小渔船搬进了安稳的农家院,从整日在船上跑到买了摩托、添了小汽车,从一辈子没上过学的船民到孩子一出生就有学上,这些都是政府和黄河给他带来的财富。

“我经常给儿子讲过去的船民和黄河的故事,有时也会带他们去黄河边转转,我得让他们知道,我铁牛家今天的好日子,都是从哪来的。”铁牛说。

记者 杨丽萍 杨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61891 2024-09-23 00:00:00 一 “渔三代”张铁牛的幸福生活KeywordPh凭祖传手艺 打造黄河边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