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脉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豫剧艺术家李树建:我不演戏,我演人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豫剧艺术家李树建:我不演戏,我演人生
扫码阅读全文
李树建

从河南豫剧院院长一岗退休后,李树建觉得自己为豫剧做得还不够。他带队在全国各地、在国外四处巡演,为了宣传豫剧文化,他还将戏台子搬进线上直播间,这让他的日子过得愈加火热、鲜活。

成名后,为拍好一部豫剧电影《义薄云天》,他58岁戴上十几斤的头盔,拎起三尺长的大刀,练了整整一年功,只为扮好人们心目中忠肝义胆的关二爷。

“豫剧不是搞一阵子,是搞一辈子。”李树建常这样说。9月初,秋风送爽,李树建仍奔波在全国各地带队展演。在繁忙的豫剧展演间隙,记者对话62岁的李树建,听他畅谈自己的“戏剧人生”。 记者 石闯 岳炎霖/文 周甬/图

求学 曾考遍周边17家剧团,住半年牛毛毡棚

记者:您是如何踏上豫剧这条路的?其中有哪些酸甜苦辣?

李树建:说起这个,我最初立志学戏并非为了什么远大理想,而是为了生计。

我是1962年生人,来自平顶山汝州的寄料镇观音堂村。

我曾考了17家剧团,多次落榜,最终考上了洛阳戏曲学校。在1985年,我得到一次到北京学习的机会,在这期间经常买戏票,偶然认识了北京市演出公司的业务科长孔力女同志,她当时很看好我,帮我争取到一个在中国戏曲学院做旁听生的机会。于是我进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学习。

这两年的学习,让我确实增长了很多见识,也经历了很多磨炼。

最困窘时,身上没有一分钱,沿着铁路线徒步走到洛阳。半夜害怕,手里就抓俩石头防身。

在中国戏曲学院当过旁听生,因为经济困难,与旅馆厨师挤免费的8人间,睡过半年牛毛毡棚,吃过半年咸菜疙瘩……

1987年8月,我被调到三门峡市豫剧团,任副团长,第二年11月,我成为团长,一干就是10年。至此,我算是真正踏上了豫剧这条道路。

后来,1998年3月,我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任团长。此后,便是在河南省豫剧二团任党支部书记、团长,先后当选第八届中国剧协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传承 收徒270多个,在多地开办豫园

记者:在豫剧的创作和演绎上,您有哪些原则、理念?

李树建:我把自己的表演理念概括浓缩为以下几点:

一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三结合。

二是借鉴京剧昆曲的“神”,学习话剧和影视的“实”,用足豫剧的“味”。

三是做到一台戏三家看、一桌饭三家吃、一台戏三种演法。

四是灵活运用唱腔表演,做到“无腔不旧,无腔不新”,即唱腔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创新之处。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坚定地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形势下,戏曲演出要坚持变与不变,变的是形式方法,不变的是中华优秀传统的根和魂。

记者:提到传承,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身份对您意味着什么?为更好地传承豫剧,您作了哪些努力?

李树建:中国的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肩负着将豫剧赓续传承的任务,我深感责任重大。

传承豫剧,要后继有人,我目前收了270多名弟子,有些艺术家可能只收专业的徒弟,但我不是。我不管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都收,非专业的可以叫“普及”,而专业的可以叫“传承”。另外,我还有10个外国弟子,让外国人来唱豫剧。

我们最近入驻上海、入驻北京、入驻郑州,在多地开办豫园。入驻上海叫传播、入驻北京叫传承、入驻郑州叫创新。

有一次我女儿在饭桌上和我们一块吃饭,我在饭桌上唱起了戏,我女儿一直在哭,说:“爸爸你现在功成名就了,都60多岁的人了,还天天给人家唱,有失尊严。”我说:“孩子,你说得不对,我尝试宣传豫剧,宣传河南,让他去买票,进场观看豫剧,爸爸咋没有尊严?我们就是这样奋斗的,戏曲是需要传承的,优秀的传统戏曲不能在我们这代人中间消失。我们既要培养青年人才,也要培养观众。”

记者:现在有个群体叫“Z世代”,指的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在消费习惯、文化喜好等方面展现出全新的特点。您认为应该怎样培养他们对戏曲的热爱?如果有年轻人想要以戏曲为生,您会给出哪些建议?

李树建:目前戏曲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既是说戏曲演员,也是说观众。

我们非常重视年轻一代对戏曲的态度,为了宣传戏曲,我们开设账号进行线上直播,直播既是希望能向年轻观众传播戏曲,也是给年轻徒弟一些上台的机会。我们提出了口号“新时代、新生代、新形态,看我戏曲新一代”。

我们还推行沉浸式表演,也在尝试将豫剧与河南的“喷空”相结合,与评书相结合。在演出中,我们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环节,这样我们就可以跟观众拉近距离。

我们还经常与其他剧种的名家结合,同台演出,比如说一场表演两个多小时,我们唱一个多小时豫剧,一个多小时越剧。越剧的裘丹莉和我合作表演了《程婴救孤》,她唱越剧,我唱豫剧。当时我俩一起演出,去了很多年轻观众,通过一台戏,既欣赏到了越剧,又欣赏到了豫剧。

演绎 58岁拍豫剧电影,负重几十斤扮关公耍大刀

记者:在创作和演绎过程中,戏曲演员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趣事或困难?

李树建:戏曲演员只有在舞台上观众给你掌声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很激动,觉得自己有存在感、有荣誉感,除去这个,剩余的全是痛苦。特别是你创作一部戏曲的时候,可以说“如同地狱一般的煎熬”。当你在舞台上得到观众认可的时候,这个时候才会感到万分荣幸。

在演绎过程中,我想谈谈近几年的事。

去年我有一部豫剧电影《义薄云天》上映,开拍的时候我是58岁,当时我要演关公,很多专家都说不让我演。我过去是演穷老生的,为了演好这个关公,我整整练了一年功。

演关公这件事,虽然我已经58岁,但宁愿伤筋动骨,我也要脱胎换骨,最后《义薄云天》取得了圆满成功。

记者:作为豫剧“李派”老生创始人,能否介绍一下这个流派的特色?

李树建:“李派”这个是大家出于热爱给我起的,我一般也不自称是“李派”,但我可以说一说我的唱腔,我的表演。

我把我的唱腔、表演总结为四句话:以情造声,用情创程,重新体验,三人合一。

以情造声,就是以我的真情去创造我的声音。你唱腔中一定要有真诚,才能感动观众。

用情创程,即用真情去创造程式化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保证每一场演出的专业、质量。

重新体验,一般都是话剧里边有重新体验这个说法。我经常说“我不演戏,我要演人生”,我演一个角色、他的人生经历,都会用心、用情、用功深入浅出地去演。

三人合一,指角色、人物和演员本身三人合一。但是要注意,戏里、戏外要有区别。有时候在戏里,有时候在戏外,你可以投入,但不能陷入,一旦陷入角色太深,就会分不清戏里戏外,这是戏曲演员的大忌。

发扬 酒香也怕巷子深,戏曲人要拥抱互联网

记者:当下有不少豫剧演员将戏台子搬进线上直播间,您如何看待这种传统和创新之间的碰撞?您也开通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有哪些感受或趣事?

李树建:有句俗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到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对豫剧而言,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阵地。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光靠自己线下去演一场戏,1000多名观众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扩大豫剧的影响力,发扬光大,一定要借助互联网。

我现在全网有200多万粉丝,加上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有300万左右,浏览量达到3亿人次。2020年3月底,我在互联网上尝试搞了一场直播,当时“提心吊胆”试播了3个小时10分钟,当天有157万人涌进直播间,我才真正感受到互联网的“威力”。

通过这些尝试,我觉得戏剧人要拥抱互联网。

记者:您认为当下豫剧在我国的地位如何?结合当下的科技、经济与文化背景,谈谈豫剧应当何去何从?

李树建:豫剧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不会消失。

豫剧拥有近300年历史,全国共有167个专业豫剧院团,民营文艺院团达2100多个,号称“十万大军”。豫剧的从业人员之多、流布地域之广,可以说居全国地方戏剧种之冠。

豫剧一年要演出二三十万场,为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为乡村的文化振兴等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并非口头说豫剧它不会消失,它就不会消失了,我们还是要重视,为豫剧培养观众、培养青年人才。

我今年62岁了,虽然已经退休,但还是想为豫剧做点事情,到处办展演、开直播、忙中心的事情,甚至比以前更忙、更累。虽然累,但是有收获。我相信,将来能有更多的豫剧爱好者、从业者为了传承豫剧而奔走,并感到幸福,豫剧终会发扬光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62936 2024-09-27 00:00:00 五 豫剧艺术家李树建:我不演戏,我演人生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