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人择水而栖,一切水文皆人文。 古代中原,横跨黄淮两大水系,河流如织,植被葱郁,土壤丰饶,为人们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荥阳境内就有6条比较大的河流,从西到东依次排列,分别是汜水、枯河、索水、京水、须水、贾峪河。其中,须水古称濉水,源自荥阳贾峪乡的岵山,在古荥镇岔河村汇入索河,后合称为索须河,是贾鲁河的重要支流。 从濉水到须水,则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连。 须水两次与刘邦“结缘” 公元前205年,刘邦偷袭彭城失利,仓皇北遁,在荥阳与楚军陷入长时间的对峙。 某次交锋中,项羽精心布局,于濉水河对岸设下伏兵,并故意展现败迹,意在诱使刘邦领兵深入其伏击范围。 刘邦见楚军似乎溃散,心中大喜,欲亲自率军渡河追击。张良洞察项羽军阵依然严整,断定其中有诈。此时,暴雨倾盆,河水猛涨,局势愈发危急。张良劝阻刘邦:“见险能止,大易知之,请少须。”刘邦因此幸免于难。 或许是为了表彰张良的智勇,刘邦在建立王朝后下令将“濉水”更名为“须水”。“须”字寓意“稍待”,此名沿用至今。 乾隆十一年《荥阳县志》艺文篇中,也记载了一个关于须水与刘邦的传奇故事。 相传,刘邦曾在躲避楚军追捕时,骑马疾驰至须水西部的檀山。战马意外受惊,眼看追兵将至,为求活命,刘邦只好躲入一棵树下的枯井。楚将搜查时,见井口蛛网密布,便未深究。待追兵远去,刘邦挥剑挖壁而出,看到树上有一只碗大的人面蜘蛛,正是这只蜘蛛织网救了他一命。 刘邦称帝后,下令在檀山枯井旁修建庙宇,为蜘蛛塑像,并封其为檀山山神,此庙被称为蜘蛛庙。清人张藩瞻仰后赋诗云:“当年大泽黄龙种,避敌仓皇蛰井中,铁骑任教飘忽至,蜘蛛不令网罗空。即凭曲逆应无计,未必淮阳猝有功,自是百灵扶历数,鸟江何物护重瞳。” 尽管后人常附会名人故事,但须水两次与刘邦“结缘”,确有其合理之处。 “楚河汉界”与须水的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两大军事集团以鸿沟为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据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通,其故道在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主要目的是灌溉农田。 荥泽及其上游的济水、索水、须水、京水、枯河等水系,共同构成了鸿沟的重要补给网络。作为鸿沟水系的起点,荥阳一带因交通便利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门客郦食其就曾在刘邦想放弃荥阳时劝说道:“愿足下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拒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行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意思是说,收取荥阳,占据敖仓的粮食,扼守成皋的险要,封锁太行山的道路,堵住飞狐口,把守白马津,以此向诸侯展示汉军控制天下的形势。这样,天下就知道应该归顺谁了。 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是指鸿沟。而须水与鸿沟相距很近,即便历经多次改道,如今两地也仅相隔20公里左右。楚汉鸿沟对峙时,周边战事频发,须水更名的故事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历史变革中的须水 “虎掷龙挐不两存,当年曾此赌乾坤。一时豪杰多行阵,万古山河自壁门。” 在金末诗人元好问的笔下,楚汉战争的激烈场景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纸上,将人们引领至那个金戈铁马、群雄逐鹿的年代。 随着岁月的流逝,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关于战争的记忆碎片始终鲜活。荥阳、鸿沟、须水,这些地名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回荡着楚汉之争的喧嚣。 西汉末年,因黄河的连续泛滥和泥沙淤积,鸿沟逐渐失去了航运能力。历经战乱,鸿沟水系更是遭受了重创。东汉政权稳定后,水利专家王景疏浚黄河下游和汴渠水道,昔日作为鸿沟支流的汴渠后来居上,成为鸿沟水系的主干道,隋朝时又成为大运河通济渠的西段。 汴渠,也被叫作汴河。元朝至正年间,当时的总治河防使贾鲁带领民众治理黄河,并疏浚、拓宽和连接了原来的汴河河道。清代河南巡抚李鹤年撰写的《朱仙镇新河记碑》碑文对此有所记载:“自荥阳西南诸山溪,合京、须、索、郑之水,东流至祥符,经朱仙镇达周家口,复合沙、颍诸水,委输于淮。”后人铭记贾鲁的治河之功,将汴河更名为“贾鲁河”。 现在人们说,贾鲁河的前身是楚汉之争时期的鸿沟,就是从这里而来。 须水已成为城市向西拓展的 开发热土 回到须水的话题,作为鸿沟的重要水系之一,其流经区域始终为地方重镇。秦汉时期,须水归荥阳管辖;唐初,又置须水县,属管州。唐朝中期,须水镇西北处修建了一座天王寺,寺院宏伟壮观、金碧辉煌,供奉主神是托塔李天王,同时还有其他神祇如关公、佛、阎王等,形成了佛、道、释交汇的文化之地。这一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香客信众,也带动了周边摊贩和聚居的发展。 据《荥阳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年修建须水寨,清咸丰十年又进行了重修。晚清时,须水镇还出了一位翰林,名为孙钦昂。有碑记曰:“永清冈自西而东,绵亘三十里,忽有清溪一道,自南而北结束之,曰须水。水浒市廛栉密,烟火云蒸,曰须水镇,镇居矗然,时起土垣缭绕,石门耸峙,曰须水镇城。”可见那时的须水镇相当繁华。 到了近现代,须水成为荥阳与郑州城区之间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1952年,须水为荥阳县辖镇,1953年划入郑州郊区。1987年,随着郊区行政建制的撤销,须水又被划归至郑州市中原区的管理之下。2011年3月,撤须水镇设立须水街道和西流湖街道,标志着其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时至今日,须水已蜕变为城市向西拓展的开发热土,但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却面临着被淡忘和消逝的危机。岁月渐行渐远,留给人们的,除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就只有那些承载着地域记忆的美食——须水镇叫化鸡、须水凉皮等,让人在品尝间回味往昔。 记者 张晓璐/文 马健/图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