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十三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经落下帷幕,赛场上精彩的瞬间被镜头定格,赛场外有关武术的故事余音未散,隐藏在市井和居民区的传承者们用初心默默守护着古老的技艺。 当“冷门”兵器遇上“绝版”套路,郑州西三环的居民小区里,88岁耄耋老人张华斌在公园广场上的表演,惊艳了秋光,引来了喝彩,让人急于探寻一段深藏在岁月之中的传武故事。 耄耋老人手中的“冷门”兵器 10月28日上午,绿都城广场上,迎着深秋的阳光,耄耋老人张华斌演练起独门兵器“达摩杖”,这种兵器外形简洁古朴,透露出沉稳的力量感,但随着步伐的轻盈移动,“达摩杖”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辗转腾挪间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流畅自然,既展现了深厚的功底,又不失优雅从容。 张华斌老人展示的另一种冷门兵器“八仙拐”相传源自中国神话故事中的“铁拐李”,八仙之首的铁拐李以其独特的形象和手中的神奇拐杖闻名,“八仙拐”也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演变成一种既实用又充满艺术美感的古老武术技艺。 “八仙拐”的使用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练习者通过模仿铁拐李使用拐杖时的动作,结合自身的力量与技巧,变化多端寓攻防于一体,在实战应用中展现出极高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我非常担心随着岁月流逝,这项珍贵的武艺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张华斌说,“冷门”兵器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处境,拐杖的设计曲线陡峭,需要不懈努力才能掌握和熟练,但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年轻人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冷门”武艺。目前省内精通这项技能的人极少,他可能是唯一一位真正掌握了拐杖功精髓的传承者。 禅门武术大师的“绝版”套路 张华斌出生于1937年,自幼便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童年时期学武自保掌握的几手拳法,为他后来的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成年后,张华斌来到郑州市第二印刷厂,其间师从老拳师黄扶炎,每日勤练禅门太极拳及各种禅门器械不辍。 2004年开始,张华斌开始参加世界武术套路大赛,并一直持续到2017年。13年间,他向世人展示了顶灯禅门太极剑、螳螂翅、梅花枪、禅门太极拳、禅门月牙铲、盘龙枪、禅门长穗扇、盘龙大刀、禅门“达摩杖”、禅门护手双钩、禅门盘龙棍、禅门梢子棍、禅门“八仙拐”、禅门梅花双枪、禅门太极长穗剑、禅门双剑等20余种传统武术技艺,也收获了“禅门武术大师”的称号。 张华斌代表郑州市武术协会参加比赛,连续10届夺得世界冠军头衔,其中8次更是同时获得两个项目的冠军。2017年9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的武术大赛上,80岁高龄的张华斌再一次取得双冠军的好成绩,并最终荣获“王中王”的称号。 张华斌在国际赛事中大放异彩,那些“绝版”套路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他被评为“国家一级拳师”“武术六段”。2024年1月27日,郑州市武术协会授予他“武术事业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其对中国传统武术传播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免费收徒”隐藏的传承忧虑 88岁高龄的张华斌身体依旧硬朗,声音洪亮有力,岁月仿佛未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他保持着早上6点多出门练武的习惯,吃过早饭会再次出门练武直到10点多钟,下午4点他仍会出门练武,天气好时练武时间保持在5小时左右。 “这个爱好给我带来了益处,我耳不聋、眼不花,身上基本没啥病,能吃能喝能玩,记忆力还好,还能继续练下去。”张华斌对习武强身的体会很深,他对武术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这些年,张华斌的内心一直有着忧虑,担心珍贵的传统武艺会消失在岁月长河,也开始有意地教感兴趣的人练武,79岁时更是通过媒体发布信息“免费收徒还包吃住”。目前虽然招收了一些徒弟,但他们学习的项目比较单一,还没有人能潜心将他的功夫全部学会。 “耍大刀”引来一个个传播者 “前年的一个下午,我在小区里散步,偶然看到老人在翻跟头。”李清栋跟随张华斌习武3年,他偶然间看到老师在进行高难度的动作表演,“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年纪这么大的人还能做出如此灵活的动作。” “看完第二天我就登门拜访,成了张老师的徒弟。”潘先生退休之后决定将全部精力投入武术之中,希望通过武术游历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十几年前他偶然在郑州的公园里看到张华斌“耍大刀”,立即心悦诚服地登门拜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截至目前,张华斌已经收了48名磕头弟子,他们分布在河南、山东、江西、江苏、浙江、湖北、云南、四川、吉林等省市。这些弟子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所建树,有人开办武校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武术人才,还有人在当地武术协会中担任重要职务,通过组织活动、比赛等形式推广传统武术文化,积极传播着老人传授的武技与思想。 “看到学生们在不同地方发光发热,我非常高兴。”他说,中华武术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有更多人加入才能保持生命力,很欣慰学生们都能怀揣着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努力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更多的人。 记者 汪永森 黄栖悦/文 白韬/图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