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轰隆隆一阵巨响传来,飞机的引擎声划破天空,循着声音望去,一架波音客机马上要降落在机场跑道上,这是机场驱鸟人最专注的时刻。 他们默默守护着机场安全,不过他们的目标不是旅客,而是空中的飞鸟。10月30日,作为一名记者,我被获准进入机场飞行区,感受驱鸟人的工作日常。 揭开机场驱鸟人的神秘面纱 机场驱鸟人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他们不会出现在旅客面前,却又对旅客的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进入机场内部之前,需接受严格的安全检查,这也揭开了本次探秘之旅的序幕。沿着跑道一路行驶,又经过一段颠簸小路,我终于见到本次的揭秘嘉宾。闫国兴是飞行区管理部的一员,从事驱鸟工作已经9年。刚见面,不远处的跑道上就降落了一架飞机,眼前宽阔的跑道是他工作的地点,也是他与飞鸟的“战场”。 清空飞机起落空域,是闫国兴工作中最重要的事。“一般来讲,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飞鸟对于飞机的安全威胁最大。”闫国兴说道。在电影《萨利机长》中,故事的起因就是飞鸟撞击引擎,导致飞机失去动力,随后发生了哈德逊河奇迹。 与人们所想的不同,驱鸟工作实则既辛苦又紧张。无论风吹日晒,闫国兴和同事们都要坚守在跑道周边,检查驱鸟设备、紧盯起落空域,还要负责跑道周围草坪的清理,这是一项技术活,又是一门体力活。目前,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共有20名驱鸟员,日夜不停地守护着机场安全。 “十八般武艺”与鸟儿斗智斗勇 介绍完驱鸟人的日常工作后,闫国兴又向我们介绍起驱鸟人的“十八般武艺”。 还未站定,砰的一声巨响,除闫国兴外,所有人都被吓得身体一震。闫国兴笑着走向前,向我们介绍:“这是我们驱鸟所用的煤气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响一次,声音非常大。”煤气炮的不远处还站着一只目光凶狠的老鹰,身高一米多,时不时还发出雄浑的鹰鸣,一阵风吹来,竟还会随风转动,这是闫国兴的武器之一——仿生鹰。 向远处看去,还有蓝红黄绿交织的风轮,甚是好看,不过这些是给鸟儿准备的。“鲜艳的颜色会让鸟儿感到害怕,从而达到驱鸟的目的。”闫国兴说,除此之外,机场附近还有拦截网等设施进行低空拦截。 介绍完这些后,我们登上了驱鸟车,车里可以通过遥控器播放各种警示声音。车里还放着一把驱鸟枪,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支长约一米的双管霰弹枪,枪约20斤重,我举了一会儿就感觉胳膊发酸。不过这把枪闫国兴倒是不常用,“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会用枪,我们主要是为了驱离鸟类,而不是为了用枪打”。 车上除了枪,还有“弹”。闫国兴的驱鸟车上常备驱鸟弹,说是弹,其实和小时候过年时放的鞭炮相似,点燃后飞到空中爆炸。像这样的驱鸟弹,闫国兴和同事们一天要消耗近200颗。 生态治理保障飞行安全 驱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无法依靠单一的手段完成。除了前文所提到的物理性驱离,近几年,郑州机场也开展了生态治理的尝试。 机场内草坪的草籽会吸引鸟儿前来觅食,为了减少鸟类前来,驱鸟人需要定期对机场草坪进行除草,种植少结籽的草类就成了生态治理的关键一环。在机场北部有一处试验田,里面种植的是野牛草。“我们采用这种结籽少、不引鸟、不生虫的植被,以降低鸟类在机场飞行区内的活动。”闫国兴说。 郑州机场一天的飞机起落架次达600余架,平均每两分钟就会有一架飞机起落。大多数人坐飞机时可能不会察觉他们的存在,但正是这群驱鸟人,默默守护着郑州机场低空安全,为发展“国际郑”贡献力量。 记者 任思领/文 徐宗福/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