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黄梧桐、泥土砖墙,绿白相间的斑驳墙面,纹路深浅的红木桌椅,这里是蓬勃青春肆意生长的地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红庙学校”剧场。 这所“红庙学校”里有位戏剧演员叫张洱,一名身穿砖红色西装,戴着方框眼镜的“语文老师”,有着3000多场“课堂”经验。每逢上课,他便会端起老式搪瓷杯,揣本封面缠满透明胶带的语文书来到教室。记者节前夕,我来到这里,向他请教如何当一名“老师”。 当“老师”是件不简单的事情 在脚下的这方土地上,推开教室的木门,再次回到青春的课堂。我站在三尺讲台,望着黑板上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的题词“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脑海中浮现了自己上中学的情景。那时候大多数同学上课都老老实实坐在板凳上安静学习,偶尔有两三个调皮的同学在交头接耳、偷吃零食,被老师发现后,自然少不了一根飞来的粉笔头。 同张洱的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些大家都经历过的青春瞬间在“红庙学校”被复刻。“怎么又在说话?上次考了多少分,心里没数吗?”“上课不要吃东西,跟你说了多少回了?”“头发怎么那么长,不准留长头发!”……一声声严厉的话语在这里打破了时空维度,以实景的方式再现校园日常,让戏剧的外延性和参与性扩大,带领五湖四海的游客奔赴沉浸式青春课堂。 “铃铃铃”,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在“红庙学校”上演了。“时间不早了,咱们开始上课。同学们,今天你们体育老师生病了,所以,咱们改上语文课。”在张洱的指导下,我先是戴上他的方框眼镜,接着拿起了语文书,脑海中细细回忆上学时候老师的模样,一本正经地演绎起来。第一遍,我大步流星地走向三尺讲台,拿起语文书在讲桌上梆梆敲了两下,说“同学们,安静”。“不够严厉。”是张洱对我的评价,“老师”本身一定要严厉,营造语重心长的感觉。但毕竟第一次当“老师”,有所不足是正常现象。第二遍,我又一次站在三尺讲台,紧紧绷着脸,观察台下不听话的“同学”,顺手拿起粉笔头教育他。多次的演绎,让我意识到当“老师”是件不简单的事情。 以戏剧之力书写一段青春回忆 回忆起第一次当“老师”的时候,张洱说自己内心是忐忑的,因为这所“学校”没有灯光、没有音效、没有机械设备,却是自己的舞台,还是不止自己一个人的舞台。教室里,那些天南海北的“同学”才16岁,总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担心自己没办法随机应变。 当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课程”,张洱现在已然是一副“严师”的模样。他说:“不知道这堂课给‘同学们’带来的是欢快还是悲伤,但希望它能成为一把打开你们内心深处回忆封闭的钥匙。” 说到底,这场课程是情感的唤醒、青春的重申,是为寻常时光的赋值。有人说张洱“矗立在虚幻和现实之间”,有人说张洱“以戏剧之力书写一段青春回忆”……不少前来观看演出的“同学们”认为,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张洱说,自己身为“老师”,是这场精神盛宴的纽带。往小的方面说,让“同学们”体验一场回忆,感受青春脉搏在中原大地蓬勃跳动,带给他们开心、感动;往大的方面说,希望用戏剧的方式传播文化,让更多的“同学”出于对剧场的好奇,来到河南,感受其文化历史底蕴。 彼时,我望着教室里那些男女老少的“同学”,他们青春的模样藏在今天的每分每秒里。经过一上午对戏剧演员的了解、体验,我想说,把“此景”“此人”融合、把“地脉”“文脉”贯通,唤起青春的记忆。这大概是张洱作为戏剧演员的价值。 听,窗外那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喇叭里再次传来“铃铃铃”。日子就这么过呀过,从春天,又经历夏天,来到了凉飕飕的秋,张洱站在原地不断迎接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来到河南、认识河南。 记者 孙婷婷/文 周甬/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