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文脉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诗书继世,弘扬中华文化
诗颂风雅,诗书里的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诗书继世,弘扬中华文化

浅谈经典诗词的 普及出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 奚彤云

很高兴从“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的南方来到诗人白居易的家乡,谈论“诗书继世”这个话题。

我们社在学术出版以外,较早尝试以选评、选著、翻译等形式对经典作深入浅出的解释。一路走来,经典诗词的普及出版,既要不断求新求变,贴近每一代读者的阅读趣味,也要及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保证所提供知识的准确性。现阶段更要借助短视频、社交软件等新媒介的广泛应用,将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转化为图书阅读的需求。

比如,在图书推广上,要采用能触达年轻受众的手段和方式,尝试新媒体营销,加强自营以适应新常态;在出版形态方面,也需要有新的作为,我社在古籍电子书、有声书、专题数据库方面都已有积极的开发。参加今天论坛的嘉宾在各个领域都致力于中华经典诗词“双创”的传承发展,通过交流互动也可能开启新的跨界合作。

做经典普及还应该密切关注专题文献的重要整理成果。今年8月我社出版了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的《唐五代诗全编》,这是一部校录全部存世唐诗大型总集,按照古籍传统,分为1225卷50册,总字数超过了1800万字,收入诗人4000余名,诗5.5万余首。这之前大家习用的是清康熙四十五年成书的《钦定全唐诗》,900卷,收诗约4.9万首,作者2000余人。

陈教授能从日新月异的学术昌明时代汲取养分和灵感,又以自己的独创成果加倍回馈时代,在清编全唐诗成书后的318年后,完成这部能够满足当代学术高度与文化追求的新本全唐诗,也符合海内外学术文化界的普遍期待。

关于这部重要著作的普及性转化,本次论坛主办方之一,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将会提供一个很好的范本。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沉浸式翻阅了50册的巨著,并根据最新文本数据统计出唐五代诗人存世诗歌数量百榜,居榜首前10位中有5位来自河南,其中有4位就是今天上午郦波老师重点讲解的郑州诗人,他们之间如何排序以及相关诗歌故事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可以期待明年的诗刊,读者也可以从《唐五代诗全编》中直接寻找新的理解唐诗的视角和维度。

再读唐诗:新视角下的解读与传播功能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卢燕新

我们今天再读唐诗,有新方法、新材料,尤其是大数据、数据库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宿郑州》告诉我们从洛阳到郑州,大概就一天的路程,这是其一。其二,洛阳到郑州有一个交通干道,晚上在郑州住宿是很方便的。

唐朝诗人在诗歌中给我们体现了丰富的精神内容,让我们能够在诗歌中领悟。首先是情真意切,比如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中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其次是思念家园情感,比如大家熟悉的“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为什么起故园情?我们经过研读以后发现,原来西域情和折柳曲结合起来激发出李白的乡感,起了一种相思之情——我认为这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思路。

唐诗里面也有爱国和理想壮志。我们仔细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就会发现这里面有很多文辞值得重新拿出来再掂量掂量、再思考思考。比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忽”是一个副词,形容“传”字以后,把这个时间概念在诗人心目中大大地缩短了,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4个地名,表明了实地转换的突然,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看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从唐代诗人身上也可以看到爱民及人格魅力。比如高适《封丘作》“鞭挞黎庶令人悲”。再比如李白《行路难》,在前途茫茫的时候,诗人却想出他的理想大道,对于困难和曲折可以说是毫不顾忌。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传播功能,我再补充谈三点:一是传播情感。刘禹锡在苏州当刺史,白居易在洛阳为官,二人中间写了很多诗,白居易《醉中重留梦得》“刘郎刘郎莫先起,苏台苏台隔云水”,刘郎就是刘禹锡,苏台就是苏州,他的口吻像对待弟弟一样,而刘禹锡作《醉答乐天》。在洛阳玩十多天,二人相处甚欢,希望再相聚,通过诗歌传播深厚友谊情感。二是传播文化信息。比如沈佺期的《题椰子树》至少有以下3个信息,唐代疆域、椰子树特点以及汉唐与域外文化交往。三是传播地理风物等信息。比如李白的《秋浦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都有丰富的信息。

对新诗与传统诗歌之关系的重新审视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 杨景龙

我从学生时代就大量搜集古今诗歌文本,归纳比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作古典诗歌和现当代新诗的关系研究。我认为中国文学一直是通着的,说五四之后断裂了,真的断裂了吗?我认为“横的移植”是事实的一半,“纵的继承”是事实另一半,前者大家都在说,我就重点来说“纵的继承”。媒体的广泛关注督促我继续在这个方向上做下去。我从无数的证据及成千上万的文本里面梳理出了古今诗歌的关系。这个研究持续了三四十年。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不管咱们20世纪新诗有多少外来的资源支持,就是横向资源支持,无数的证据证明,20世纪新诗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嫡亲孩子。我们学科设置把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分开,分开之后造成了断裂,造成断裂之后,实际上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文学史内在的一些联系就被切断了。

人笨,用无数证据来说话,但是有时候还免不了想一些大的问题,陈世骧先生讲中国文学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董乃斌先生讲中国文学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我看来看去,觉得其实也不全是抒情传统,也不全是叙事传统,实际上是抒情与叙事互动,互为关系的传统。赋比兴手法在诗词文本里面是交互为用的。比如90年代大谈叙事性和戏剧化时,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其实完全是传统的东西。杜甫叙事、白居易叙事,是文学史上的司空见惯。所以叙事性、戏剧化绝不是外来的,而是我们自己的传统。

在我们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外来的因素、横向的因素,我们必须要吸纳要借鉴,但是更根本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民族的,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诗歌,我们的审美趣味,我们的艺术理想,所以现当代很多新诗人写得很新潮,但是说真的,如果一个中国文学、中国诗歌、中国语言,造诣很深的人来看他们写的东西,其实会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甚至对于中国文学、中国语言,对于中国语言的特有美感几乎是隔膜的。真的是这样。

实际上,我这些年两头不讨好,我在旧体诗会议上说新诗好处,在新诗会议上说旧体诗好处。新诗的人听了也不太愉快,旧体诗的人听了也不太愉快,但是我相信我说的都是真话,笨人说真话。

人工智能将作为重要的文学创作者登场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青年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金中

当代我们振兴诗词特别重要一点,不仅要读传统唐诗宋词,还要自己创作,要把我们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能够用符合格律形式表达出来。我们普及诗词有一个很大的空白区域,这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里面缺失诗歌格律和诗词创作,于是我2010年申报通识类选修课,用数学思维来讲诗词格律。

去年世界上发生一个非常大的事件,ChatGPT登场,这样一个人工智能在语言表达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必然会把它的目标指向作诗,而在人工智能作诗话题,2017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推出一款人工智能叫小冰,出版了历史上首部人工智能的诗集——现代诗《阳光湿了玻璃窗》。我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诗词太重要了,是我们精神的故乡,我们小学、中学每一个人都接触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如果在传统诗词这个领域,外国人工智能做的水平非常高,那我们中国面子上过不去。

在这样的危机意识下,我从去年就召集西安交大上过我诗词选修课的学生,这里面有一些学生就懂编程、人工智能,我们紧急成立一个团队,构建了大数据,搜集上百万首传统诗词,通过深度学习,把人工智能作诗程序“华七”摸索出来了。

我选择了50首李白的诗,以每一首诗第一句为基础,让人工智能程序进行创作。它用了70分钟时间,生成了1万首诗作,我用大约3个月时间仔细读完了,非常震撼,因为它的艺术水平远远超出预想,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联字手法,非常富有古典韵味,我深深感受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人工智能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者登场了。

我从这一万首诗中挑选100首有特色的佳作编成了一个集子,今年问世之后得到很多诗友反馈,大家也惊叹它的水平之高,也得到新华社、陕西日报等媒体的报道,明年可能也会组织相关活动,比如我们请相关的诗词高手和人工智能做一个PK比拼活动,我想我们要重点做的一个工作,就是让人工智能作诗走进中小学,通过文化讲座,让中小学生快速了解人工智能编程科学原理,同时也了解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一箭双雕,把高科技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中小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到这种理工科知识、文科知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71081 2024-11-21 00:00:00 四 诗书继世,弘扬中华文化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