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A03版:观点·声音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热点 话题 看似贴心的“奋斗无忧”,实则是给民生痛点再添忧。解决打工人身心健康的“后顾之忧”才是根本 据《潇湘晨报》报道,11月25日,有网友反映了一个名为“996奋斗无忧险”的保险产品宣传牌。记者注意到,同样的牌子照片在2019年就出现过。针对此事,中国平安客服表示,该保险可能是第三方和中国平安联合推出的产品,目前他们官方商城并无售卖此产品。随后,记者在其他平台搜索类似产品,发现在一个名为“护身福,定期寿险”保险产品的宣传介绍中,也有“996上班族必备保障”的标题语。 站在保险企业的角度,纵然此举是为了方便消费者理解,在商业宣传上做的软化贴近,但将“996”大胆包装成保险产品,让人情感上难以接受,更感到莫名的讽刺。试问,这样打广告,会不会让超时加班变得更加理直气壮?谁敢说,买了保险就能“奋斗无忧”了?谁又敢保证,这份保险真能守护奋斗者的利益与安全?“996奋斗无忧险”,更多的是营销噱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法律层面上,人社部、最高法早已明确,“996”工作制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相关公司规章制度应认定为无效。那么,以此为卖点的保险,是否也无效?到底是创新,还是对法律的漠视?答案自不待言。 “996”不是奋斗的代名词,而是对劳动的异化。此次事件背后,是公众对畸形加班文化的强烈反感。当今时代,劳动者需要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健康与幸福的保障,而不是无休止的加班和所谓的“奋斗”。别说整顿职场的00后,就连很多已经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也越来越通透,知道健康的重要性。看似贴心的“奋斗无忧”,实则是给民生痛点再添忧。 作为险企,推出新产品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应该真正关注并考虑目标人群的实际需求。例如,应完善重疾险和医疗险、简化理赔流程等,解决打工人身心健康的“后顾之忧”,并且,在宣传保险产品时,应妥善考虑,即便是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也不能放松审核管理的责任。 在关于加班文化的讨论中,优化工作环境、加强监管和权益保护,无疑具有更深刻意义。这不仅需要劳动者一次次地发声和维权,更需要有担当的用人单位、负责任的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创美好明天。 评论员 韩静 欢迎赐稿:评读热点新闻事件,发出你的观点和声音,请发稿至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