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G07版:2024传感器大会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12月1日,2024传感器大会在郑州开幕。本次活动主题“感知世界,智创未来”,以“立足中原、辐射中国、引领国际”为理念,邀请国内外院士、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共同探讨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把脉全球传感器产业发展。 本次活动现场,赛迪顾问发布《2024年传感器十大园区发展报告》,公布了2024年传感器十大园区,其中,郑州高新区紧随苏州工业园区、张江高新区嘉定园、无锡高新区,位列第四名,中部第一。 助推郑州高新区传感器转型发展,报告提出4点建议 目前,郑州高新区已发展形成了智能传感器、新材料(超硬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打造数算产业、装备制造(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信息服务、智能终端)、新能源(氢能储能)等战略新兴产业。 对于下一步发展,报告从4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做精特色。智能传感器产品涵盖范围很广,研发原理、参数设定、技术手段不尽相同。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应依托园区已有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做精智能传感器特色领域。 二是做大应用。打通应用场景是智能传感器产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应结合产业趋势、市场前景,超前谋划目标领域,定向开发产品及一体化解决方案,做大智能传感器应用领域。 三是做强配套,智能传感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需要材料、设备、中试平台等产业链配套,以及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配套。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区应在做精特色、做大应用的基础上做强材料设备等产业链配套环节,加大资金和人才奖补力度。 四是做优品牌,品牌建设包含产业联盟、会议论坛等产业支撑、链接要素,与产业链发展、特色领域建设相辅相成。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区应充分借助已有产业联盟、会议论坛,以本地应用场景、龙头企业、优势产品为抓手,做优园区智能传感器品牌。 国内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球,已形成四大产业集聚区 据报告显示,国内传感器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迅速提升,2023年达到3644.7亿元,3年增长率达到13.6%,其中智能传感器市场比重近40%,3年复合增长率17.9%,且增长率数值持续上升,国内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球,显示出蓬勃的发展动力。 从区域布局来看,我国已形成中西部地区、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四大传感器产业集聚区。 其中,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的传感器产业基础较好,得益于良好的工业基础,但极具发展潜力,主要以郑州、武汉、西安等城市为主,采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主要特点是基础较好,潜力较大。 在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核心汇聚了国内传感器的知名学府。同时,京津冀地区还拥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目前以北京为核心已经形成了MEMS技术研发、芯片制造方面的产业优势,其传感器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突出特点是科研领先,人才集聚。 珠三角地区传感器产业以广州等中心城市为主,由附近中小城市的外资企业组成以热敏、磁敏、超声波等为主的传感器产业体系,以及更多应用和销售环节,突出特点是应用领先,市场活跃。 长三角区域传感器企业资源占比较高,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辐射无锡、苏州、杭州、昆山等地,已经形成了技术研发、芯片制造方面的产业优势,智能传感器产业化步伐走在全国前列,但产业发展国内领先。 郑州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已超300亿元 近年来,郑州市聚焦培育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打造电子信息“一号产业”,集聚了600多家规上电子信息企业,形成了以郑州高新区为主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以郑州航空港区为主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以金水区为主的网络安全产业基地,构建了“一核多点”、多园区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智能传感器产业方面,培育了一批以汉威科技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集聚关联及应用企业3000家,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超300亿元,打造了气体、气象、农业、电力电网、环境监测、轨道交通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传感器产量突破3500万个。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核心区入选“中国十大传感器产业园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跻身全国产业集群50强。“郑州看传感谷,传感谷看郑州”品牌效应持续凸显。 记者 孙庆辉 通讯员 方宝岭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