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嵩山南路168号(近绿城广场)的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是一座集出土文物、陈列展示、社会教育、审美休闲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南水北调精神。 今年5月起,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全面取消参观预约和门票换取,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轻松畅游,尽情领略文化瑰宝。 历时9年的文物保护大会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站马屯西遗址、徐堡墓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李家楼遗址旧石器地点、坑南旧石器地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文集遗址、望京楼遗址、关帝庙遗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唐户遗址、娘娘寨遗址、蒋寨遗址……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长渠缀珍”展厅,记者看到了一份“全国参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考古发掘单位名录”,密密麻麻的发掘单位、项目名称,记录着全国各地的考古人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沿线进行的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大会战”。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副馆长汪培梓介绍,为做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各方密切配合、创新方法,历时9年艰辛努力,抢救出土珍贵文物10万余件,新获一批重大考古发现,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双利双赢。 长渠缀珍,一眼万年 目前,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常设展览沿用了原郑州博物馆的《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优化和提升。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物3000余件(套),时代上迄远古,下至明清。品类齐全,内涵丰富,揭示了源远流长、辉煌璀璨的中原文明。 “河南段在中线工程中是最长的一段,出土文物延续年代长,从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文物都有。”汪培梓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及干渠流经地纵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干渠在河南境内长731公里,穿过河南的8个省辖市。“长渠缀珍”作为大型专题考古成果展,生动反映出南水北调干渠流经地河南的厚重历史和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饮水思源,南水北调沿线文物有了“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发掘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然而,由于缺乏一个集中、统一且专业的文物保管和陈列场所,这些珍贵的文物大多分散保存在各个考古发掘单位。这不仅限制了文物的有效保护和研究,也极大地阻碍了其历史价值的充分展示,文物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南水北调沿线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等问题,河南省文物局积极行动,与郑州市政府携手合作,共同筹划并建设了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信应君曾长期奔忙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郑州段考古一线,如今已是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研究馆员。提到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正式挂牌成立的“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信应君对工程沿线出土文物有了“家”而欣喜不已。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是一座专门用于收藏、保护和展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致力于通过丰富的文物藏品和深入的学术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南水北调精神。”信应君介绍,目前馆藏文物已达1万余件,数量庞大且品类丰富,为博物馆下一步进行学术研究、策划举办展览、开展研学活动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 左丽慧 杨泽雅/文 马健/图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