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节申遗成功了!”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则消息倏然沸腾,成为冬日里的“世界性话题”。 春节对于中国人有多重要?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除春节外,还有哪些民俗文化值得我们关注? 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有鹏,就春节申遗成功一事进行专访。 春节申遗成功体现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尊重 记者: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百家讲坛》节目《过年》的主讲人,您对此事有何看法? 高有鹏: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很激动。 去年冬天联合国决定将中国春节作为联合国假日,今年又成功申遗,这体现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尊重,是世界对我们作出的认同。目前我国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提倡和平发展,大同世界。 当下,我们始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等得到了世界的认同。我觉得在这个大背景下,春节申遗成功一事,就是体现世界对中国的认同和尊重的典范。 中华民族的文化初心是与人为善,和平发展 记者:2006年,春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民族走向世界,经历了近20年。当年您发起保卫春节运动的背景是怎样的? 高有鹏:在当时,春节等许多民俗与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005年,在国际文化发展趋势上,西方文明成为特殊的“典型”,以及一些人所谓的“标杆”。我意识到中国文化在一些领域被扭曲,便在全国多地进行了社会考察。 我发现大家过春节的“年味儿”变淡了。在一些封闭的山村地区,人们都不过春节,社会上有一股追逐西方文明的潮流,致使“年味儿”非常淡。 在《保卫春节宣言》中,我特别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初心是“与人为善,和平发展”,我们应该向祖先表达自己的这份情怀。这个宣言当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不少人支持我,也有人抨击我,说我是“封建余孽”,说中国人过传统节日是历史的倒退,说现在是工业文明的时代,宣扬农耕文明时期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是历史的落后。 我反击他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上的其他文化是平等的,我们的文明不逊色于其他文明。比如《周易》就阐明了我们的文化理念:“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们的发展是尊重自然和文明发展规律的。 中国是唯一没有中断过文化脉络的特殊典型 记者:面对春节等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您是如何用自己的理论去解读和普及的?理论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形成的? 高有鹏:20年来,我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表达,撰写并出版近100本书籍,在书中谈春节、谈神话、谈庙会、谈节气、谈中国民间文学史…… 民间文学的发展比作家文学的发展更为特殊,我就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历史神话是如何变形为国家风俗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尤其对春节充满兴趣。 有人说《二十四史》不可能看完,甚至一些字都不认得,觉得“读起来非常痛苦”。我在写书的过程中,就发掘了很多来源于《二十四史》《山海经》《周易》等古籍的资料。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中断过文化脉络的特殊典型,祖先留下的历史文献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守护文化初心是为了让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自信 记者:春节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体现在哪些地方? 高有鹏:春节的魅力和文化内涵是多种多样的。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它发生于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民族的重大文化哲学,这也深深地刻在我们的民族思想中,具体表现就是各种各样的习俗和仪式。 比如“敬神”,我们为什么要敬神呢?我们敬仰的神并不是简单的虚幻,而是历史的真实。尊重祖先、尊重历史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 再比如放鞭炮,春节放鞭炮的习俗来自“年兽”的神话传说,放鞭炮就是要用爆炸声驱除邪恶,把那些不愉快的事丢掉。 还有拜年,这种习俗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拜年是文化的一种基本表达,文化与人之间的联系就像孔子所说,“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通过春节文化习俗,我们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 我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对上一年劳动的总结,也是来年的开端。过好春节,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和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呼唤和展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作为人类文明的典型,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重要影响,这是对其代表的文化内涵的认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对人类文明的敬仰。 庙会、二十四节气等优秀民俗文化同样值得关注 记者:您每年的春节是如何过的?与此前有何不同? 高有鹏:我是河南项城人,小时候过年主要是享受来自父母的爱、来自长辈的爱,最期待的是穿新衣服、收压岁钱,听老人讲故事、讲历史。 每年的春节我再忙都要回老家,虽然离家远了,但一定要回家给老人们拜年。这不仅是对习俗的坚持,更是因为我觉得人不论走得再远、做事再忙,也不能忘记家乡和祖先,不能忘记感恩的对象。 我相信,过好春节也是每个中国人要守护的文化初心,而守护文化初心是为了让我们的文化在未来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光辉。 我在全国各地走访,对各地的庙会考察甚多。以庙会为典型,我看到了我们的文化作为文献和现实的一种特殊联系。对于这类民俗文化的考察和理解,是我们研究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十四节气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祖先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春节、庙会等不仅构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而且具有诗歌般的韵律和美感,这些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发掘、保护和传承。 记者 岳炎霖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