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虽有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但在中牟县姚家镇小胡村口,自发形成的草莓收购市场却是人头攒动,一番热闹景象。种植户们忙着将一筐筐草莓搬运装车,前来收货的车辆在其间不停穿梭。“今儿摘了500多斤,收购价还比昨天涨了3块,一斤收18块哩!”正在指挥着往车上装草莓的胡大姐脸上满是自豪。 年产值近6亿元,小草莓成为大产业 近年来,中牟县的草莓种植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如今全县草莓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平均每亩效益2万至4万元,年产值更是近6亿元,同时带动了3万余名从业者投身其中。草莓已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 中牟县是全国十大草莓生产基地之一,还被中国园艺协会草莓分会授予“中国草莓之乡”荣誉称号。伴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群众在买苗育苗方面的问题愈发凸显出来。种植户闫大哥无奈地表示:“以前我们要么是自己育苗,要么就去韩寺南岗买苗,再不然就是购买外地的苗。外地苗不仅价格贵,关键是苗的品质实在不好把控,后续种植要是出现啥问题可就棘手了。”为了破解群众买苗难、买苗贵这一难题,中牟县在姚家镇闫家村投入800万元专项资金,全力打造专业化、高标准的草莓育苗基地。基地预计明年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将有效缓解群众在买苗育苗方面面临的诸多难题,为草莓种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在至关重要的草莓种植技术领域,中牟县农业农村局积极作为,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周厚成教授及其专家团队,共同组建了中牟县草莓专家工作站。工作站在草莓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草莓脱毒苗繁育技术等多个关键环节,为中牟县的草莓种植产业提供强大且专业的技术支撑,有力保障了草莓种植的品质与产量,让种植户们吃下了“定心丸”。 多元化的销售渠道,让村民鼓起钱袋子 “咱们不仅要帮着村民把草莓种好,更得帮他们把草莓顺顺利利地卖出去,让村民靠着种草莓鼓起钱袋子。”闫家村党支部书记闫书杰说。如今,中牟县的草莓种销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种植户销售草莓的途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种植户与收购商直接签订采购合同,等着收购商上门来收购;有的则选择在村口的交易市场直接进行交易;还有的种植户别出心裁地开设草莓采摘服务,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销售草莓;更有不少种植户紧跟时代潮流借助电商平台,通过订单销售的方式将草莓销往各地。 打造草莓冻干项目,拉长草莓产业链条 草莓鲜果具有不易保存的特性,尤其是四五月后随着高温天气的降临,草莓的保存难度更是急剧上升。面对这一棘手难题,中牟县深入探索应对之策,投入200万余元打造了草莓冻干项目,推动草莓加工业发展,拉长草莓产业链条。该项目引入了先进的冻干技术和设备,从草莓的筛选、清洗,到冷冻干燥、包装等环节,都遵循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工艺要求。在筛选环节,只挑选成熟度适中、外形完好、无病虫害的优质草莓,确保原料的上乘品质。冷冻干燥环节运用了尖端技术,迅速锁住草莓的新鲜口感和丰富营养。最后的包装环节也毫不马虎,采用高品质的包装材料,确保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品质稳定。 不仅如此,中牟还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依托郑州动康食品工程有限公司的强大实力,精心研制并加工出了草莓汁、草莓酱等丰富多样的草莓制品。该企业负责人说:“未来我们将与草莓种植户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将草莓收购、分拣、冷冻、加工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带动草莓种植户增收,也解决了我们公司发展新产品的源头问题,是我们本土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提升综合效益,推动草莓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要更加优质的水果,草莓产业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中牟县委书记丁文霞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搭平台、集资源、提品质、创品牌,促进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牟草莓”产品畅销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同时,中牟将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文旅资源,推动草莓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加强与各大主题公园的紧密合作,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牟草莓”进景区营销推介活动;打造以草莓采摘、农事体验、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农旅融合新业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张晨 徐少杰 文/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