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在二七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内,劳动者小张手里拿着调解协议书,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紧紧握着调解员郭帅的手感谢道:“拖欠了6个月的工资总算有着落了,谢谢您!”这是郭帅工作中的一个日常场景,也是一些劳动者权益得以保障的一个缩影。 临近年末,为了让更多劳动者安心回家过年,郭帅连续多日加班加点,调解纠纷、处理仲裁案件。他说:“作为调解员,调解求的是一个‘快’,图的是一个‘理’,盼的是一个‘公’。我能做到的,就是用法阐明事理,用心尊重意愿,用情解开心结。” 最初“一问三不知”,现在对法律条文运用自如 郭帅是二七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一名00后调解员,也是一名共产党员。2021年入党的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在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去年8月,刚任调解员的他还是个业务上的新手,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和成堆的案卷,他下定决心苦学业务。 他将劳动法律法规汇编反复研读,对常用条款烂熟于心;遇到难点问题,主动向同事请教;为了提高效率,他主动提出在立案前组织调解,并承担调解任务……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件的处理,郭帅从最初的“一问三不知”,到现在对法律条文运用自如,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调解能手。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情理法”相结合 在调解过程中,郭帅不仅关注法律条文,还注重用真心架起沟通的桥梁。他印象最深的是今年6月的一起复杂案件,涉案金额不大,但案情盘根错节,耗时一个多月,最终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在诉前成功化解了纠纷。 他的付出换来了调解工作的显著成效。最多的一天,仲裁院共调解了12个案子,其中郭帅一人调解了6个。同事们笑称:“这位00后党员小伙子真能扛事儿!”郭帅却谦虚地说:“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法律、理性和真心帮助双方找到共识。既要让劳动者满意,也要让企业理解。” 这个年末,正是无数像郭帅一样的调解员在岗位上的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确保了更多劳动者能在权益得到保障后,安心回家过年。 记者 刘伟平 朱翔宇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