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左丽慧)古往今来,中国人对“玉”情有独衷。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玉,甚至说“玉润中华”?昨日,由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主办,郑州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郑州天中书院承办,郑州市嵩山文明研究基金会资助的大型公益文化讲座“天中讲坛·中华文明探源”系列讲座在郑州师范学院嵩山学堂学术报告厅举办。本期活动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鲍丽娟为观众讲述《玉文化视角下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在讲座中“解密”中华玉文化。
中国是崇尚玉器的国家,有着悠久的用玉历史,中华民族先民早在9000多年前已经开始使用玉器,中国玉文化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进程,是延续文明血脉,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物质载体之一。
讲座中,鲍丽娟以史前玉文化起源与早期发展史为主线,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为依据,从区域类型学谱系中的玉文化起源、史前玉器起源七大区域中主要遗址,论证了玉器起源与发展所蕴含的手工业发展状态,是衡量各地区文明形成的生业基础之一;高技术含量的制玉体系是社会分工的表现之一;玉器作为彰显尊贵身份的珍贵器物,是社会分层的体现;玉器是各区域文明之间以及与域外其他文明之间交流互动的见证;玉器是东方意识形态的核心。进一步说明了史前玉器在中国文化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