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4月,行知小学、行知二小全面推进“无铃声”改革,覆盖4000多名学生。原先的全校统一响铃模式,变成了一班一铃声,由各班铃声管理员负责按铃,提醒全班同学和老师上下课。校园安静下来,学生也更加自律。 本学期,行知小学正式推出无铃声2.0版本,在长短课、铃声提醒方式等方面又做了进一步探索。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场静悄悄的改革,并不仅停留于学校、老师层面的执行,而是逐渐唤醒了学生的内驱力,以及他们对于自身时间管理的思考。 启用番茄时钟 进一步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上学期结束后,学校对于无铃声1.0版本的实行情况进行了复盘,也从学生、老师处了解了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大家反映上来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有部分学生为了准时敲响上下课铃,影响了上课的专注度;二是师生纯粹地为了时间管理去关注上下课时间,而忽视了背后的职责和任务驱动。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校在今年的11月中旬推出了二代时间管理法——番茄时钟。原先,各班的铃声管理员使用的工具是一个圆形的按铃,同学们主要通过自己的手表和教室墙上的时钟确认上下课时间。而升级过后的新工具,外表就是一个可爱的小番茄,时钟上的刻度以5分钟为一个单位,自带倒计时功能。五(1)班的时间管理员马一宁和张云戬同学介绍:“上课了,我们就可以把时间拧到40分钟,到点之后它就会打铃提醒你,这样我们就不用经常去关注时间了。” 除了校园里统一使用,很多孩子说,自己在家也有使用番茄时钟的习惯。杨清扬同学是公认的小学霸,对时间管理也很有心得:“我有时候会在番茄时钟上给自己定一个小时看书时间,铃响后休息10分钟。好处是在这一个小时里,我更容易注意力集中,思绪也不容易被打断。” 随后,记者走入几个班级进行随机调查,平均有1/6以上的学生家中备有番茄时钟,最多的一个班级,全班46人中有12人在家使用番茄时钟。 每周申报课表 实现长短课、跨学科学习 在“无铃声”改革不断迭代、推进的过程中,行知小学坚持要让学生更自律、更自主。在少代会涌现出来的提案中,学生对于课间如何管理、如何玩耍,课堂如何更高效的相关讨论,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说“无铃声”为学校的教育改革盖好了一层地基,那么“课程”就是接下来要往上盖的硬壳层。 这个学期以来,行知小学还做了一件很“实验性”的事情——各个班级的课表每周都会更新一次,真正实现了一班一课表、一周一调整。 “这也是我们在上学期开启‘无铃声’时就设想到的。取消铃声只是第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的是长短课、跨学科学习。”楼校长说。 具体如何操作?每周五,各个年级组长牵头,由各学科老师自主申报下周的课表。在落实课标的基础上,给予老师充分的自主性。比如,数学学科下周要进行实践活动,那么数学老师可以申请将两节原本分离的数学课,调整为两节课连上,变成一个项目化学习的长课程。各学科上报后,年级组长在学科之间进行微调,确保学科之间、年级之间“不打架”。 而这样的改变,不仅给了各学科自由度,也无形中增加了老师们上课的难度。但楼校长认为,这样的变化也许会为老师带来阵痛,但长久来看,一定是有利于学生的。 据《都市快报》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