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个老头子加3个年轻人的戏班子组合,让俺瞅见咱‘很河南’的新豫剧。”热衷于戏曲艺术的市民王大爷,上周末一口气追完了微短剧《豫见您,遇见你》。 近年来,作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兴业态之一,微短剧凭借“短、平、快、爽”等特征深受观众追捧。 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500亿元。2024年上半年全国微短剧行业排行榜上,有203部郑州承制的短剧登上热力榜,全国近四成的短剧创作来自郑州。 眼下,郑州文旅微短剧呈现遍地开花之态,接下来,该怎样在这个新赛道上不断“出圈”,驶向更远的远方? “微短剧+文旅”助力城市出圈 随着微短剧产业的发展,郑州微短剧市场也逐渐火热,成为集内容策划、拍摄、制作于一体的重要城市。据统计,2023年以来,郑州市有1100多部微短剧通过网络视听平台播出。 今年1月1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10月25日,郑州市发布《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争取到2027年,将郑州打造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 “我演过的剧本中许多是针对城市文化IP进行开发的,内容都是大家日常走过的街头、去过的店铺,熟悉的场景和故事化的表达手法更容易让大家看下去。”郑州微短剧演员罗伟说,能否引起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是一部微短剧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我看的微短剧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产出效率高、爆品多、场景丰富,类型老少皆宜,我们一家人都在看。”市民小胡是微短剧的头号粉丝,在他看来,时长短、节奏快、爆点密的微短剧更能满足人们对影视化内容的需要。 在拍摄过程中,微短剧制作成本低、创作周期短、市场反馈快,致使投入该行业的人源源不断,加速推动了业态的发展。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学院副院长石杨表示,微短剧的兴起,让毕业生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这栋别墅一共400多平方米,我租了两栋,专门给微短剧剧组服务。”新密市一别墅区内,多年从事建材生意的房主老张这几年一直想转型,今年在新密租了两栋别墅,3月开始接待剧组。“剧组一天的租金2000元到3000元不等,现在已经接待了十来家了,估计半年就能回本儿。” 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同样可以为剧集加分,不仅可以提升景点热度,还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10月9日,在登封嵩阳景区,郑州市首部文旅微短剧《天下嵩山》正式开拍。上映两天,抖音相关话题热度就突破4亿,付费量达1000万元。 放眼全市,影视“竖店”郑州航空港区打造了一个微短剧新场景——郑州航空港空港聚美竖屏电影基地。目前一部微短剧的拍摄周期基本是7天,而这座竖屏电影基地能够一站式拍完一部短剧。 11月26日,鼎革·中牟影视基地揭牌。中牟新区将其作为“微短剧+文旅”的突破口,希望能借助短剧拍摄赋能中牟文旅产业“出圈”。 数百亿元市场规模 小小“竖屏”很有料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呈稳步增长态势。 “微短剧每集的时长通常在2分至8分钟,我经常在上班路上、午休等碎片时间用手机随时随地观看,既不会感到时间上的压力,又能获得丰富的剧情体验。”市民小刘表示,自己还经常会把好看的剧推给身边的人。 一部文旅微短剧想要“出圈”,优质的剧本、新颖的题材、巧妙的构思、缜密的结构、独特的拍摄手法等方面一定少不了。 与其他城市相比,郑州微短剧制作公司无论在制作团队还是演员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积累,性价比高,自然成了微短剧市场的“香饽饽”。 再者,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旅资源的城市。“最近,好多年轻游客是刷到《遇见少林有功夫》后来的郑州登封,还指定要去剧里的少林场景打卡。”登封当地导游小张说。 微短剧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活力,更在盘活郑州各类型存量资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短剧是一个每年三四百亿元市场规模的产业,满足产业拍摄需求是一块很大的市场。港区有机场有高铁站,无论从哪个城市来都很方便,从机场到基地只需要10分钟。”位于郑州航空港区的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工作人员介绍,交通、餐饮、住宿等要素对于短剧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十分重要。 智慧碰撞 多方建言郑州微短剧发展 微短剧《等你三千年》将邯郸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爱情故事巧妙融合,成为一众文旅微短剧中的佼佼者。郑州文旅微短剧亦可效仿优秀案例完善产业链。 “从内容层面来看,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制作方在题材选择、叙事手法、拍摄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力求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多模态沉浸式体验。”河南艺展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申秀芳表示。比如,郑州可以举办全省大学生网络短剧编剧大赛,以功夫、黄河、农业等为主题,植入郑州地域背景元素,选取获奖剧本,完成拍摄制作发行。通过比赛,挖掘和培养潜在的编剧人才。 从旅游资源来看,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与研究所所长刘涛表示,可以结合大禹故里、轩辕故里、杜甫故里、白居易等郑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短剧植入推广郑州特色产品,进一步提升郑州城市形象。通过短剧讲述郑州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吸引观众实地探访,促进微短剧与郑州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线下经济交融交汇,形成“微短剧+文旅”融合促消费新模式。 郑州天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李晓认为,除了要兼顾建设好微短剧策划、拍摄、制作、发行、海内外分发全产业链合作平台,建立微短剧产业合作平台、培训孵化基地、打造微短剧产业园,还要鼓励更多企业投身微短剧行业,打通内容创作、传播、消费各个环节,构建完整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李晓建议,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可以完善群演培训、器材租赁等配套服务,为微短剧拍摄提供良好硬件支撑。利用郑州多样化的城市场景,打造专业的短剧拍摄基地,吸引更多的制作团队来郑拍摄。 此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宋朝丽建议,政府需建立短剧人才引进、奖励扶持和培训输出机制。“在人才引进方面,加大力度吸引优秀编剧、导演等创作人才和专业化团队落户郑州。在资金扶持方面,给予微短剧从业者更多一次性资金补助,可以设立专项产业扶持基金,让从业者真正享受到实打实的优惠。” 记者 陶然 文/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