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北京一家图书出版公司的文案编辑岗位辞职后,陈颖一回了老家。幼时随爷爷居住的老屋年久失修,家人决定拆掉。墙壁倒塌、烟尘弥漫之际,她决定为逝去的爷爷写一篇文章。 在这种为亲人书写的过程中,她萌生了想要为更多人记录人生故事的念头,“不管是把他们想要留下的情感记录下来,还是去记录不同的世界,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并不是个例,2024年以来,以“代写回忆录”为关键词的写作经历和个人经验分享帖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流行开来,这些账号的主体多样,有不少初具规模的公司,也有工作室和团队,还有兼职写手等。 “自媒体新赛道,为老人代写回忆录”“私人定制回忆录,一本赚6万元”“为老人代写回忆录,年入6位数”……随着银发经济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机构、文字爱好者跨界涉足这一领域。 代写是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 “爷爷在生前曾提到过,想要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出一本自传,但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完成。后来我从事图书出版的工作,就想要帮他完成这个遗憾。”陈颖一幼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知道爷爷幼年时艰辛求学的经历。 爷爷是村子里走出来的第二个大学生,来到城市后成为一名工程师,却在50多岁与奶奶一起回到乡下务农。奶奶去世后,爷爷一个人在村子里生活了很多年,几个儿子在外成家,很少回去,加上爷爷本身性格强硬,与儿子们的关系并不融洽。 陈颖一很怀念小学前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时那些安心的日子,那种直接、深切的情感,让她在为爷爷写回忆录时,投入了极大的心绪。虽然对爷爷的经历了解有限,但她以自己的视角去整理,最终完成了一篇短文,作为爷爷一生简要的记录。此后,她又写了关于外公、外婆和小姨的3篇文稿。 在这种为亲人书写回忆录的过程中,她萌生了想要为更多人记录人生故事的念头。半年前,她开始在各地旅居,体验不同城市的生活,并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记录,同时在互联网上通过代写回忆录,收集不同的人物素材,去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 第一条接单的帖子是在7月份发布的,来咨询的人也不少,但后来真正建立合作的只有两人。 一位是近50岁的中年男性,在离异之后与年幼的儿子一起生活,对方声称,回忆录主要是想给儿子看。“作为一名父亲,想让儿子了解目前比较成功的自己,在15岁时离家外出务工,到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的故事,包括他的职业和人生选择。” 最初她和对方在线上建立了合作意向,后期在真正访谈、签署合同时,也会线下面谈。开始动笔时,陈颖一并不能确定成稿的字数,所以她会给对方提供一个报价区间,而稿费也随字数不同分为5万字以内、5万到8万字、10万字3档不同价格。 因为曾有出版编辑的工作经验,写作和沟通对她来说并不难,有时对方想在中途看稿,增加一些新的意见和想法,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她就会按照自己的进度正常推进。 除了为个人代写,也有年轻人找到陈颖一,想要她为自己的家人代写。陈颖一遇到过一位想要为自己的爷爷奶奶写回忆录的人——将他们在时代浪潮下曲折艰辛的生活记录下来,许多故事都让她感同身受。 文字在她的心里占据着极重要的分量,旅居结束后,陈颖一打算为自己的经历也写一本回忆录,“时间过得太快了,不管是20岁、30岁,我都希望自己能够留下来一些东西”。 一些老人在叙述过往中缓解孤独 老橘子是意外接触到回忆录代写的。 她写作已经有六七个年头了,主要在本地平台上发表一些乡土散文,因为本地作者群和读者群有所重合,时间久了,也收获了一些关注和名气。 2023年末,一位好友找到她,希望可以帮自己60岁的叔叔写一本回忆录作为生日礼物。老橘子很意外,但因有多年的文学写作经验,她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 老橘子完成的长篇回忆录已有三四本,此外还有一些创业史这种单独事件回顾的短篇,最长的一本写了将近10万字,但代写工作一般只进行到整个文档的交付,不包含后期排版和样书制作,更没有书号的运作及出版。 与部分代写者按照字数收费的标准不同,老橘子是按照篇章的多少来计费,她习惯性地将客户需求划分为童年篇、求学篇、创业篇、成功展示篇等,以阶段性的成长或成果来进行写作,这种方式可以让作品的逻辑结构更为清晰,也能让客户重视的人生成果得以具体呈现。 那位60岁的叔叔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企业家,老橘子代写的回忆录完成之后,对方非常满意,还将自己的回忆录送给上下游的合作对象。或许是大家都觉得新鲜,也都有着创业故事想要记录,不久后,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找到她,希望老橘子能够帮忙代写。 因为客户群体的特殊性,老橘子代写的大部分回忆录都是关于创业史的描述,“如何取得第一桶金,如何做大做强,所以我也尽可能把这一部分内容写得丰富,童年和家庭的部分字数就相对较少,因此整本写下来,基本都在10万字”。 她大多使用第一人称书写,为了确保回忆录的真实性,以及理清时间线,老橘子会进行多次采访求证,一本回忆录的创作周期在两三个月,其中第一个月基本都在集中采访,后期撰写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模糊的细节需要回访确认。 老橘子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大学老师,相对于企业家,对方回忆更多的是幼年家庭艰辛却不忘学业,坎坷求学,以及大学毕业后去研究所工作,后期成为大学老师的经历。 那位大学老师在谈话中感慨道:“知识改变命运,我从农村出来,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在河边摇船摆渡拉扯我长大。”沟通过程中,老橘子隐约能够感受到,对方需要那种精神上的倾听与交流,“可能是年纪大了以后,孩子也不在身边。” 每次去采访、面对面沟通时,老橘子都能感受到他的开心,“讲话声音很大,每次走的时候都感觉他有点依依不舍,想要尽快相约下一次见面”。 这场写作结束后,老橘子意识到,或许很多老年人写回忆录,并不是一定要跟别人去分享自己的经历,而是在叙述过往时缓解自己的孤独。 “回忆”的批量化生产 与个人代写不同,第一次接触到回忆录创作后,赵宇希就萌生了成立公司的念头。 多年前,在和一位老先生聊天时,对方提到希望能出一本自己的回忆录,起初赵宇希没有太多想法,但不久,他无意间发现自己有一个远亲也在给人代写这类作品,“他当时已经写了好几万字,有六七个作文本。” 这让赵宇希意识到,或许不少人有这种代写需求,那这种东西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相对正式的商业化产品? 赵宇希花了两年时间组建了一支包含访谈与写作两个分支的创作团队,并在2021年正式成立文化公司,“我希望能找到和我有相同想法的人。” 团队成立后,赵宇希与那位老先生联系,沟通了小半年的时间,对方极具耐心地跟他交谈了很多次。在赵宇希看来,访谈的难度占到整件事情的60%以上,“代写回忆录的群体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这就要求访谈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背景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访谈者就像这本书的总导演,既要在前期把控整本书的大纲布局,又要在具体聊天过程中对细节做到深入地挖掘。在与客户沟通时,访谈者需要判断这个故事是着重描述还是一笔带过,如果着重写,就要去引导客户把它讲出来。因此,这非常考验一个人沟通交流的功夫。 回忆录的文风也并非固定。有些老人想追求朴实、有临场感、娓娓道来的感觉,赵宇希团队就会选择用第一人称来写作,而个人经历与历史和时代背景非常贴近的客户,他就会在与对方沟通的基础上选择用第三人称去书写和叙述,“第三人称还有一个优势,它是书面语,因此文学性要求比较高。” 今年5月,赵宇希的团队作为全场唯一一个做代写回忆录服务的机构,参加了成都市的“老年服务产业博览会”,3天的展览,他接到上百家企业的合作意愿。 “养老产业中比较基础的健康和安全需求其实在当前大多能得到满足,因此一些精神、社交、自我认知方面的需求就会有所提升,但是目前这些需求所对应的服务还很少,甚至没有。” 代写回忆录看起来是一件并不起眼的小事,但赵宇希却坚信,这是为老人的记忆和精神服务的一个窗口,具备强烈的社交和情绪价值。“目前看着小,但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其实很大。” 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看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找人代写回忆录将成为一批有闲有钱老年人的新乐趣。 相对市场上各种代写者来说,赵宇希的公司收费不高,一本5万字以内的回忆录总价基本在1万元以上2万元以内,而10万字以上的作品,则收费在4万元左右。“当然,这个价格不包含最后的印刷和出版,不过我们可以帮忙联系相应的机构。”赵宇希说。 作为发起者,赵宇希始终认为:“我们希望保留和还原每一位老人完整的人生经历,这值得被记录。” 记者 宋莹玉 梁宸瑜/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