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政府办公室近日印发《郑州市专精特新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从推动创业创新、健全培育体系、加强金融支持、推动补链强链等七大方面,提出24条强有力举措,加快推动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倍增、创新突破、能级跃升。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6年底。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量提质 方案提到,我市要培育一批专注核心业务、生产管理精细、工艺技术独特、创新成效显著、市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专精特新力量。 到今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力争达到5000家;到2026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力争达到10000家。 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 方案明确,我市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有效期内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年度投资计算区间内用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而购置设备、软件的,市财政按照不超过设备、软件实际投资(税后超100万元)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与省财政设备、软件投资不重复补助)。 高标准举办“创客中国”大赛,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郑州市分赛,为企业搭建交流展示、项目孵化、产融对接、协同创新平台,并对获奖的一、二、三等奖项目(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9名),分别给予不超过5万元、3万元、1万元奖励。 多层次细分领域“小巨人” 我市将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引导企业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级梯度培育递进发展,推动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探索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属服务包,着力提升培育实效。 依托北交所建立郑州市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基地 金融活水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积聚动能。我市将实施专精特新企业上市领航行动,依托北交所建立郑州市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基地,加快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辅导直通车服务体系,建立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按照储备期、培育期、辅导期3个梯队,实施企业上市梯度培育、精准服务,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开展金融诊断、融资对接、上市辅导。聚焦重点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 制定专精特新产业链图谱 结合我市20条重点产业链,制定专精特新产业链图谱,厘清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推动企业入链补链强链。突出产业链属性,以制造业、制造业和信息化相融合为主,重点引导企业向产业基础核心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发展。 聚焦我市20条重点产业链,构建“链长+链主+专精特新企业”协同机制,在技术攻关、产业配套、品牌渠道、资金融通等方面,鼓励链主企业向本地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开放要素资源,带动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建设专精特新企业科创港 强化要素保障方面,我市将规划建设专精特新企业科创港和产业园。 统筹使用市财政资金,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同一企业按照“从高、不重复”原则,市财政同一年度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不超过2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对专精特新企业“一户一策”提供税收征管服务,确保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 加快小微企业园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市财政给予每家申报主体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提升人才引育精准度,将专精特新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纳入《郑州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指导目录》并定期更新,依托“郑州人才计划”“数字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工程,加快专精特新企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育。 记者 董艳竹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