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聚焦2025河南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6
激发创新活力 设立首发经济奖励基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助发展:
激发创新活力 设立首发经济奖励基金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推动民生持续改善”“办好十项重点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连日来,参加省两会的政协委员们聚焦“就业更充分、教育更优质、人民更健康、社会保障更完善”愿景积极建言,献良策、助发展。

省人大代表张志华: 实施营商文化建设工程

省人大代表、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华认为,优化营商环境不仅需要制度机制、法治环境,更需要符合民族特色的营商文化,把制度、法治融入民族文化之中,让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张志华建议,实施全省营商文化建设工程。在制定有利于商业发展政策和法规的同时,建立支持创新、重视诚信和公平竞争的文化同样重要,有了文化和制度的双重推动,能够促使营商环境更加健康、更加活跃;建立容错机制,提升社会对于挫折的容忍度,让广大干部和企业家“能作为、敢作为”;倡导各经营主体主动承担起自由、公平、公平竞争秩序的重任,共同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建立联动协同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涉企服务和检查台账,年底由市场主体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对敢于作为干部进行表彰、激励和晋升,对破坏营商环境的现象及时通报处理。

省人大代表任红军: 用足用好“传感器大会+”红利

自2018年以来,郑州已成功举办六届传感器大会,传感器产业已逐步成为全世界认识河南、关注河南的一张新的产业名片。

为进一步加强世界传感器大会对我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战略作用,省人大代表、河南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红军建议,坚持以“市场化投资、市场化服务、市场化运营”办会理念,最大限度引入市场化机制,将大会打造成固定档期、具有河南特色、专业化、高水平、开放的“一会、一展、一竞赛”。对大会期间的分场活动采取“政府支持、社会申办、企业冠名”的方式举办,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策划并积极承办分场活动,发挥桥梁作用链接和配置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学术、科研、项目、人才、投资等资源,推动世界传感器大会向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迈进。

任红军建议探索更好的制度性开放措施,加强技术、人才和产业落地的吸引力,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五链”融合,真正用足用好“传感器大会+”红利,着力构筑河南省、郑州市经济发展全新增长点。

省人大代表李圆方: 为首发企业开通绿色通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

对于发展首发经济,省人大代表、郑州圆方集团总经理李圆方建议,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设立首发经济奖励基金,对举办首发活动、推出创新产品或服务市场反响良好的企业,依据评定等级给予奖励,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政策保障要畅通。他认为,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协同发力,为首发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确保新业务顺利高效开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立专项维权团队,快速处理侵权纠纷,为企业创新成果保驾护航。

围绕大力提振消费、培育河南服务业品牌,李圆方建议,加大重点服务领域扶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池,对新建康养中心按床位给予补贴;优惠政策配套落地,对健康、养老、托幼、家政企业实施税收减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教育部门联合高校、职业院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扩大招生规模,定向为企业输送人才。

省人大代表郭雅峰: 用“少林IP”支撑郑州国际化影响力

少林文化不仅是郑州乃至河南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武术风格闻名于世。

如何充分挖掘“天地之中、功夫之都”的文化内涵?如何以少林IP为核心驱动力提升郑州国际化影响力?省人大代表、登封文旅集团国家金牌导游员郭雅峰建议,加大国际宣传推广力度,借助社交媒体平台,邀请国外知名旅游博主、网红来体验少林文化,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国际化标准提升旅游服务,在景区周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酒店和餐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特色美食,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她表示,要进一步打造“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品牌,努力擦亮郑州文旅品牌,让郑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昂首阔步迈向世界舞台。

省政协委员郑邦山:

加快“职普”融通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河南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长期居全国首位,对建设教育强省、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

省政协委员郑邦山建议,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方式,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机制,畅通职能部门间和部门与院校、行业企业间的联系渠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治理体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省“7+28+N”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做好职业教育发展整体设计,积极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扩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推动“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贯通培养模式改革。

“河南推进职普融通,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省政协委员马振红认为,职普融通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民革河南省委会: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方便群众就医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医联体,实现医共体内信息互通、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协作,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有所缓解。不过,医疗资源浪费性使用、医疗效率低、重复和过度检查现象仍时有发生。

民革河南省委会建议,进一步优化各地医疗资源配置,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切实方便群众就医。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由卫健委、医保局、大数据局牵头打造覆盖全省的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网络。推动患者电子病历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安全共享与互认,建立互认项目的质量追溯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托覆盖全省的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网络,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常态化检查,避免过度诊疗。医保政策向分级诊疗倾斜,进一步拉大报销比例差距,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减少基层患者外流、趋高就医。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投入为基层配备先进诊疗设备,并建立维护更新机制。制定基层定向人才培养计划,与医学院校合作,给予学生优惠政策和基层补助。

民建河南省委会:

开设“银发”学校 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随着60后加入退休潮,越来越多知识层次高的老人成为该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养老需求正从过去的“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

民建河南省委会建议,多渠道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推动老年人持续参与社会生活。重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会价值,帮助老年人通过学习回归社会,重返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在内的各个实践领域,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地安享晚年。

在政策层面解决归口管理、资源配给、规划协调问题。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整合高校资源,面向社会推出一些适合低龄老年人就读的专业课程及讲座,向老年人开放图书馆、资料室、运动场等区域。鼓励社会力量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合作,推出不同特色、不同主题的老年课堂。增设贴近实际生活的老年教育课程,健康素养课程帮助老年人建立科学养生观、不轻信名不副实的保健品;智能技术应用培训帮助老年人解决不会扫码支付、手机打车、线上缴费等实际问题。

省政协委员王泽民:

建设“中原康谷” 打造健康养老标杆

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健康服务体系的延伸、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手段,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康养产业发展大有可为。”省政协委员王泽民表示,康养产业集合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等功能,跨越了传统医疗保健的范畴,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康养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定位。康养产业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和产品,已成为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路径。他建议,依托河南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中医文化,融合现代医疗技术、传统养生文化,建成集运动养老、旅游养老,机构养老和临终关怀等产业于一体的全流程康养服务品牌“中原康谷”,让“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现实,赋能“康养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

记者 张竞昳 董艳竹 李宇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81146 2025-01-21 00:00:00 二 激发创新活力 设立首发经济奖励基金KeywordPh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