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9
“老郑州”的年味足
小蜜薯“长”成大产业
老豆腐“磨”出新味道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上街区大坡顶村——
小蜜薯“长”成大产业

“纯红薯淀粉+饮用水+食用盐,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调制,然后输送到真空罐里,经过去除淀粉中的气泡,摊铺、蒸熟……140摄氏度的高温烘干,最后横切、分拣、包装。”1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上街区峡窝镇大坡顶村的郑州蕴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的厂房里,全自动化涂布工艺的粉条生产线正马力十足地加紧生产。村党总支书记许松岭向记者详细介绍粉条生产的制作流程和工艺技术,并表示春节前生产的这一个月里,销售量已达8吨。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大坡顶村积极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小红薯变成村集体致富的大产业,不断擦亮“产业兴旺星”底色。

大坡顶村种植红薯的历史已有约50年,耕种区域属于沟壑地带,土质松软、易于积水蓄水,并经省农科院专家多次检测,发现土壤中富含氧、硅、铝、铁元素,种植红薯适宜。

近年来,大坡顶村积极盘活用好闲散土地、田间道路用地、闲置宅基地等资源,精选300亩耕地种植红薯,亩产量可达6000余斤。建成1000平方米鲜薯地下储藏大棚,实现了商品薯的长期保鲜,按需上市。

2024年,经村党支部牵头,龙头企业带动,大坡顶村投入400余万元与蕴昌公司合资成立股份公司,建成1080平方米农产品标准化加工车间,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每天可生产约2吨的高质量纯红薯粉条。

公司负责人王威扬介绍,由于该自动化生产设备自带恒温、恒湿、低温、冷冻、烘干系统,不需要晾晒场地,因此生产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以实现365天不间断作业,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高,也让村民在这里有了更稳定长期的工作。

58岁的王风琴是附近的村民,来这里上班之前一直在家照顾孙辈,孩子慢慢大了,刚好有了这样一个再就业的机会,她就来了。“经过公司培训后上岗,目前负责粉条包装,多劳多得,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工资,中午还管一顿饭。”王风琴说。

许松岭介绍,接下来,将严格把握红薯粉条产品质量关,延伸红薯产品类型,布局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本村村民就业增收,把小粉条做成大产业。记者 谢鹏飞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81983 2025-01-24 00:00:00 五 小蜜薯“长”成大产业KeywordPh上街区大坡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