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断变化的“蛇”形象 “人类与蛇共处的时代很久远,人类对蛇的态度也是由恐惧到接受并慢慢神化。”郑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建军研究发现了“蛇”在历史变迁中的不同内涵,表现在文物中就有着不同的形象。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民间信仰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古文献有很多的记载,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位列‘三皇’之首,他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黄帝名轩辕,‘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山海经》中轩辕国人就是‘人面蛇身,尾交其上’。所以说,黄帝氏族可能就是以蛇为崇拜,后又演化成龙。”杨建军介绍,在古代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中,也保留了许多生动有趣、与蛇相关的图案,如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陶片上的蛇纹就很稚拙,人一样的眼睛,吐出的信子都被刻画了出来。 商代的青铜器上也有蛇纹,如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簋上面的纹饰,曾有学者命名为蚕纹,仔细观察纹饰特征,定为蛇纹更准确。 春秋时期流行的蟠虺纹的形态特征是:小蛇密集蟠绕,数量众多,或卷曲或勾连,与形体较大的龙题材纹饰有较大的区别,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纹饰是由龙纹演化派生而来。 汉代是艺术史上神异、奇幻色彩浓厚的时代,画像石图案上已见伏羲、女娲人面蛇身形象的直观表现。 唐以后蛇题材文物更趋多样化,应用也更为广泛,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今天,关于蛇的迷信色彩已经消失或淡化,但历史上人们创造的与蛇相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郑州多场“蛇文化”主题展览登场 1月22日至2月12日,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携手生肖文化传播联盟数十家文博机构,特别推出“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图片展。展览以生肖“蛇”为主题,精心挑选数百帧灵蛇题材文物艺术品影像资料,分为“生肖文化的源与流”“幽幽蛇影”“腾蛇乘雾”“蛇舞丰年”4个板块,从生肖文化、自然现象、历史故事、文物纹饰及民俗传统等多个角度,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蛇”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让观众感受生肖文化和生肖背后的故事。 “‘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收录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两件与蛇相关的文物。其中一件是馆藏春秋时期小口太岁鼎,铸刻有包括‘岁’字在内的49字铭文,是关于‘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的最早实物记录。”汪培梓告诉记者,鼎身还装饰有密密麻麻的“小龙”纹样蟠螭纹,内涵丰富、寓意吉祥,是蛇年春节贺岁祝福的代表性文物瑰宝。 王建功介绍,2025年是乙巳蛇年,也是难遇的双春年,新密市博物馆特收集整理推出“蛇舞新春——新密市博物馆2025乙巳蛇年文物图片展”,以生肖文化为纽带,遴选出16件全国与蛇相关的文物,并携本馆馆藏精品文物与广大市民朋友见面,传递出“吉瑞”“圆满”“财富”“健康”的美好祈福。 即将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展出的“巳巳如意贺新年——乙巳年蛇文化特展”,从蛇与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蛇与古代神话传说、蛇与四象、蛇与考古出土文物、蛇与龙5个单元,讲述了蛇文化的独特意义,以及蛇演变为龙的原因及过程。 “虽然在龙出现后,蛇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蛇仍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在特定活动场合、区域,甚至比龙的作用更为重要,也更具权威性。”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在十二生肖中,龙蛇一前一后,紧紧相伴,腾蛇飞龙、各显神通,可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埃及、希腊、罗马和美洲玛雅等文明中,蛇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记者 左丽慧 文/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