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记者 左丽慧 文/图)“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根据出土器物和现场考察,已经初步推测这里是一处夏商时期的聚落遗址。你提供的线索非常重要,感谢你为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所作出的贡献。”1月23日,伴着不期而至的雪花,记者跟随巩义四普工作队来到鲁庄镇李家沟村,在村民李祥的带领下来到村边休水河南岸高台地,这里是李祥最初发现陶片、骨簇等“宝贝”的地方。距离这里20公里之外,正是赫赫有名的二里头夏都遗址。 “最初发现陶片、骨器这些东西,我并不很清楚它们是哪个年代的,还专门跑到博物馆进行对比、研究。”作为历史文化爱好者,李祥除了多次到博物馆“求证”,还自行购买了相关考古书籍学习,在得出“这不是普通的陶片”结论后,他联想到村头张贴的第四次文物普查宣传单,第一时间联系了巩义市文物局局长朱星理,没想到当天下午就得到了反馈,并有工作人员到场调查。 令李祥和巩义市文物局工作人员都感到惊喜的是,这里寻找到的器物类型众多,陶器、石器、青铜器、骨器等均有发现。得到消息后的郑州市文物局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现场调研,得出了这里是一处夏商聚落遗址的初步判断。 李祥7岁的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对陶片产生了兴趣。“我会跟孩子讲这些不同的器物是干什么用的,作为礼器的时候有什么功能和含义。”在李祥家,几筐他收集、整理好的陶片已被归类,由文物工作人员登记上了具体标签。 “开展文物普查,可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只有摸清文物的‘家底’,才能更好开展保护。”朱星理说。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