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元宵节灯谜活动不仅是传统民俗的延续,也是一面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镜子”。元宵节期间,郑州市一些机关、公园、商场等举办了精彩纷呈的灯谜竞猜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元宵节增加了节日内涵和趣味。近日,记者浏览这些灯谜发现,随着时代发展,灯谜内容从古典文学、自然现象逐渐转向科技热点、网络流行语甚至社会议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传统字谜物谜经久不衰 传统字谜物谜受人们喜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也是每年元宵灯谜竞猜中的保留项目。 昨日,二七路某大型商场举办有奖猜灯谜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不少人津津有味地面对谜面琢磨起来。 “来自水中,却怕水冲,回到水里,无影无踪。(打一字)”一名年轻女子稍作思索,便猜中了:“是冰。” “人到包头又相逢。(打一字)”“这个是什么呢?”一对青年男女皱起了眉头。“不好猜,看看别的。”男子说。女子却不甘心,干脆拿出纸和笔写了起来:“‘包’头下面来个‘人’,有点像‘欠’,再加个‘又’,不就是‘欢’吗?对不对呀?” “精彩的哑剧。(打一句唐诗)”“阿娇暗泣有谁知?(打一句唐诗)”“这有点儿难了!真猜不出。”有人开动脑筋,有人拿出手机上网搜,猜中者喜笑颜开,猜不中者也不气馁,继续从别的谜语中寻找乐趣。 植物科普和生态文明融入灯谜 今年月季公园的灯谜,除了传统的字谜、现代生活用具类等谜语,有不少是植物类的。“小小花儿爬篱笆,张开嘴巴不说话,红紫白蓝样样有,个个都像小喇叭。”“这是什么呢?”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很快揭开谜底:“牵牛花!” “铜盆粗棵树,芝麻大点叶,任凭山岩坚,千年见苍翠。”“这个我知道!”一名游客揭下谜条,来到领奖台前,“是柏树,对不对?”“对了!”工作人员向他发放了小奖品。 “池中有个小姑娘,自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脸迎风摆,身挨绿船不划桨。”(谜底:荷花)。在灯谜中,这种常见植物的灯谜很快便被人们抢猜,但也有一些较为冷门的植物灯谜,令人冥思苦想。如“扎根不与菊为双,娇嫩瑰丽放异香,唤作拒霜不相称,看来却是最宜霜。”(谜底:芙蓉)。“打起高柄伞,穿起夏布衣,生来不怕热,为何脱我衣。”(谜底:棕榈树)。 灯谜蕴藏时代发展符号 元宵灯谜如同一部“微型社会史”,从改革开放前的“一物生来两只脚,一似针来一似钻,先要针脚立得稳,好叫钻子打圈圈”(谜底:老式缝纫机),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有网不是蜘蛛,能飞不是大鹏,传递天下事,万里若比邻”(谜底: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方寸之间藏乾坤,指纹解锁辨主人”(谜底:智能手机),谜语为时而制,被注入更多时代发展符号。 昨日下午,在省工人文化宫五一公园灯谜活动现场,市民在一道道妙趣横生的谜题前思索玩味:“喜看神州焕异彩(打一金融人物)”“新松已透三分春(打一节假日用语)”“与君竞争呼声高(打一新电影)”。 近年来,大众化的灯谜内容和格式不断创新。有制谜爱好者表示,每一次谜面的革新都是时代精神的投射,口语化、娱乐化的谜题可降低参与门槛,吸引年轻人,也能更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韧性,娱乐形式不变,内容随时代流动,更贴近生活。 记者 裴其娟 文/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