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速达到7%左右,在全国178个国家高新区2025年考核评价中晋位升级,进入全国前20 强……2月15日,在郑州高新区召开的2025年高质量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高新区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小目标。 而在郑州高新区召开2025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东辉以《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以实干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突破突围》为题发表了总结讲话。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程明以《抢抓机遇谋发展 笃行实干勇争先,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题,总结回顾2024年工作,对2025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在讲话稿中,“高”“新”分别出现236次和379次,贯穿全篇,处处攀“高”逐“新”、“新”“新”向荣,缓缓为郑州高新区铺开了一份“高”歌猛进、“新”意盎然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记者 孙庆辉 通讯员 方宝岭 文/图 2025年 主要预期目标 GDP增速达到7%左右。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10%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以上,在全国178个国家高新区2025年考核评价中晋位升级,进入全国前20强。新增高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创新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高价值专利等指标继续保持领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开工建设安置房与回迁等指标全面完成郑州市下达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十四五”考核目标。 聚焦抓项目扩投资,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 要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把项目建设作为主阵地,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要抢抓政策性资金机遇。将政策性资金争取作为“一号工程”,及时跟进增量政策,找准政策落地执行、结合转化的突破口,精准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强化资金争取,谋划储备2025年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国债项目66个,总投资 316.2亿元。力争获批资金50亿元。同时,从规范和服务两方面发力,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带动社会投资平稳增长。 要持续推进招大引强。全面构建《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下的高新区新型招商模式,以全员招商重构招商体系。常态化开展驻地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做强基金招商。至少招引1个100亿元以上的高质量项目。紧盯总投资420亿元的29个在谈项目早签约,确保总投资388.3亿元的30个已签约项目实质性落地。加强产业链招商,围绕集成电路半导体、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算力等重点领域,以产业链图谱为牵引,落地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要抓好项目谋划建设。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谋划重点推进产业项目154个,年内计划投资125.7亿元。围绕项目落地,计划出让产业项目地块22宗、1719亩,保障项目用地需求。重点推进鸿晟新材料产业园、郑州机械研究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二期、国创电子终端产业园等11个省重点项目,太古可口可乐扩容重建、中交感知智汇产业园、国泰新点等32个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推动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十五五”规划。 聚焦促消费强内需,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要扩大优质消费载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优质商业企业和特色消费品牌入驻。鼓励传统百货商场、低效活动场馆、闲置老旧厂区等升级改造。加快推动香港铜锣湾商业投资集团项目、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项目落地,力争落地一家五星级酒店。加快吸引“盒马鲜生”等品牌店入驻。打造公园茂、正弘汇、木兰里等多个夜经济集聚区。 要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紧抓“两新”政策加力扩围的机遇,提升住房、汽车、家电、电子产品、“三化改造”设备等领域的消费意愿和层级,加大区内销售企业参与“以旧换新”力度,力争消费品“以旧换新”在全市排名前列。积极开展“醉美·夜郑州”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激发消费潜能。抢抓“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会展赛事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依托“强网杯”、金刚石产业大会等活动,发展赛事经济。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科学会堂建设。扶持以天桥短剧为代表的微短剧企业发展,推动“微短剧+”多业态融合发展。以平台经济为抓手,加快培育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线上经济新业态,力争202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80亿元。深挖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消费潜力,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要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试点开展低密度、低容积率第四代住宅建设。跟进落实购房契税优化政策,推动“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政策落地。持续推行存量住房“卖旧买新、以旧换新”工作,大力开展房票安置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力争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90万平方米。全力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体系,让更多来区留区的新市民、青年人实现安居梦。 聚焦强产业扶企业,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要链式思维实现产业集群。围绕“2+4+3”产业布局,强化智能传感器产业优势,发挥汉威科技、新天科技、光力科技等龙头企业“头雁”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力争产业集群规模达到350亿元。 继续深耕新材料(超硬材料)产业,依托河南省高端超硬材料及制品创新联合体,支持郑州三磨所承担国家超硬材料强链任务,以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为带动,加快超硬材料产业园、国际钻石城等项目建设。力争产业集群规模达到300亿元。 智能终端产业,依托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加快发展自主可控智能计算产业,加快推进国创电子终端产业园紫光超级智能工厂建设,推动紫光计算机万卡智算、低空经济 (无人机/无人机库)等新业务落地,打造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全省重要的信创适配和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械研究所、辉煌科技等重点企业,打造全国知名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做大做强黎明重工、恒天重工、佛光发电、正星科技等重点企业规模,力争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软件产业,以创建中部地区软件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区为主线,着力推动数算产业园、算力经济产业园、中部智慧港等载体建设。力争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氢燃料电池(氢能储能)产业,围绕氢能产业链,依托日立信、正星科技等重点企业,打造高新区加氢装备制造基地。持续推进未势能源、重塑科技等一批氢燃料电池项目产业化。 聚焦科技创新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要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力争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2800家,瞪羚(潜在)企业达250家。 要构建高效能创新体系。加快天健生物实验室、中州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建设。引导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设备资源。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创新“实验室+产业化公司”等成果转化模式,探索“先研后股”“先用后付”等新机制,深入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程。定期开展“百园百校万企”对接活动,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80亿元,新增孵化载体2家、在孵企业300家。 要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加快“梧桐荟”环大学创新街区建设,确保公园里特色街区青创园投入使用,吸引1万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在高新区创业就业。落实好“科技副总”专项行动,助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大力支持高校、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推动郑州市检验检测集团尽快落地。 聚焦产业金融发展,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金融广场建成“线上+线下”全国一流股权融资金融基础设施。深化《资本力量》1+6系列活动开展。争取设立创投风险补偿池,支持线上白名单企业股权融资,力争年内助推区内企业股权融资4亿元。建立支持企业融资“白名单”机制,打造“信贷产品矩阵”,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创贷”“补贴贷”等创新金融产品业务落地。吸引集聚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投贷联动、投担联动、投保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要打造基金集聚高地。推动中原基金小镇扩容发展,新引入创投基金20家,管理资金规模增加50亿元。力争实现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落地。推动嘉兴南湖与河南资本、高新基金设立20亿元创投基金。承接基金小镇资源,加大对清科、投中、融资中国等机构发布的优质基金招引力度。探索设立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种子基金,引导和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提升政府投资基金能级,力争新设立2只子基金,抓好天使基金子基金储备和备投项目库建设,力争全年投资项目10个以上。 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依托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工作专班,制定并购重组行动方案,建立并购重组后备项目库。鼓励“链主”企业通过企业风险投资(CVC)或与国有基金联合设立并购子基金等方式,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并购重组。探索境内科技型企业参股型并购贷款创新试点。推进科益气体等10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稳健发展,力争年内2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聚焦强改革扩开放,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一系列部署,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要素保障,深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结合高新区实际,创新企业服务模式,建好企业专属网格。落实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专项行动,推动各类政策应享尽享、免申即享。研究出台中小企业纾困帮扶政策措施。落实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大力纠治小错重罚、多头处罚,全面推行“扫码入企”,营造亲商安商良好环境。要坚持“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充分发挥营商环境“监督员”“体验官”作用,深度参与营商环境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营商环境存在的薄弱环节,确保企业、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及时处置办理。 要创优政务服务品牌。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实现“网上办、不见面”审批事项超过90%。加快数字政府、智慧政务建设,推动数据整合共享,提升在线政务服务效率。认真落实省市关于重点企业包联工作部署,做好省市区领导包保1000余个规上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工作。深入基层调研,摸排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确保分包联系到位。 要提升要素保障质效。落实河南省“1+N”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产业用地政策支持;在全面推广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的基础上,探索运用工业用地综合评级政策,实施差别化地价管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探索实施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匹配新型产业空间形态,优地优供,减少低效用地,全面实施“工业上楼”模式。 聚焦城市品质提升,塑造高质量发展优势 要加快科学城开发建设。围绕建设“产业轻、环境美、质态好、见效快”的宜居宜业现代化活力新城,加快推进土地成片开发方案报批,完成首批地块(436亩)土地征收工作。开工建设工业路、开明路等6条道路,推进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科教融合产业园、高新智能制造产业园、先进材料产业园建设。推动庙湾水库工程一季度启动征迁工作。加快推进河南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学院项目落地建设。依托河南郡北科技园等现有产业园区,重点在智能制造、高端文旅、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发力,开展产业引入及产业培育。 要加速城市更新建设。谋划入库项目不少于8个,全年完成投资不低于135亿元。重点推进中原制药厂城市更新项目、产城更新片区项目、雪松路片区项目、赵村片区项目和高新区综合文化中心项目,实现项目全面开工。 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力保障新龙路、农业路西延、金水路西延等外联道路施工建设,续建新开工垂柳路等32条道路项目,力争实现新增通车里程11公里。完成西三环北延、雪松路南延等重要点位及冬青街、玉兰街、石楠路等部分路段排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助推大唐巩电引热入郑项目实施,谋划推动供热一体化改革事项,加快扩大热源供给。 要统筹保交房安置房建设。全力争取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资金,确保5个项目35亿元借款拨付到位。稳步推行房屋征收补偿房票安置方式。用好“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政策,实现“白名单”项目应入尽入、能贷尽贷。新增建成、交付安置房76万平方米,力争五龙口F02地块、张五砦三期两个安置房项目基本建成。实现保交付项目100%交付,按期完成碧桂园玖龙台一期二期交付,推动“白名单”项目书香云镜年底前交付。 要营造宜居城市环境。推进生态廊道、道路绿化、公园游园建设,计划新增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以莲花公园、中心广场和天健湖公园为试点,完成“公园+”打造。新增5000个停车泊位;加快推动“全区一个停车场”智慧停车平台建设,推动智慧停车平台联网经营性停车场达到100家。力争建成5个以上优质夜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大气、水、土等环保质量年度目标任务。 聚焦惠民生保稳定,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要促进高质量就业。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招聘活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力争实现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人以上,新增技能人才1.2万人以上。积极探索“企业—高校”协同培养人才模式,谋划建设微短剧、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学院、人才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等载体。 要完善民生保障供给。新投用学校5所、新建学校3所,新增优质学位5000个,幼儿园普惠率保持在96%以上。力争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龙华医院河南医院年内开诊,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在“一老一小一青壮”上再加力,持续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加快构建“10分钟健身圈”,确保所辖5个街道公共体育设施全面覆盖。加快“文体坊”项目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文体活动场所。依托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博物馆、城外城博物馆等行业特色博物馆,打造“高新”特色博物馆体系。加快推动小双桥遗址公园等实施复合型开发建设。 要强化社会安全保障。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紧盯建筑施工、消防、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常态化监管,确保辖区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利用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全力做好度汛、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应对工作,加快推进庙湾水库、须水河西支上游生态治理工程进度。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扎实开展好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入推进“平安高新”建设,确保全区大局稳定。 着眼未来5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以前瞻性、战略性眼光,聚焦教育、科研、产业、金融一体化统筹发展,以高水平教育培养、吸引、聚集高素质人才,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研发,培育源源不断的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成果,加大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力争3年内国内生产总值超千亿,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创新示范区、经济发展排头兵。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