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脉周刊 上一版3
90后演员开启豫剧传承“第二舞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直播间里“搭戏台”
90后演员开启豫剧传承“第二舞台”
范胜男

很多人在“雨中村戏”认识了范胜男和她的安阳青年豫剧团。

“这么大雨,戏还能开吗?”

“咋不能行,一会儿就开始。”

风声、雨声、戏腔声。河南巩义丁沟村,舞台下,坐满带着自家板凳的观众;村路上,各种电动车、三轮车排出百米长。台上戏腔铿锵,台下暴雨倾盆,观众身披雨衣、脚踩砖头,有的赶了十几里路,带上一天的干粮,只为看上一场过瘾的“村戏”。

藏在河南人DNA里的戏曲因子被唤醒,看戏热情随之引燃。

这是安阳青年豫剧团演出现场的一天,也是她们12年来演出现场的每一天,这个基本由90后演员组成的民营剧团,扛过剧团初创的艰难,到自负盈亏,却又遭遇疫情冲击。

从线下唱到线上,又从线上唱回基层老百姓中,她们披星戴月,穿梭巷落,送戏入村。

“不管刮风下雨、酷热寒冬,看着戏迷带着饭、骑着三轮车,跑二三十里路来看你演出,你就知道,你为了什么而唱。”

“我的热爱我的团”

豫剧,是刻在每个河南人DNA里的旋律。

“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样的唱戏盛景,几乎每个河南人的儿时都出现过。

范胜男就成长在这片唱腔浓郁的土地上。10岁时,她考入了一家专业戏校,也是在这一年,她登上了《梨园春》的舞台并拿下擂主。14岁时,范胜男已经正式登台演出,后拜在著名豫剧大师门下,成为崔派第四代传人。

范胜男学习刻苦,还极具天赋,20岁之前,她的戏曲生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由于“个子不高”,国营的专业剧团来学校挑人时,她总被淘汰。

为了实现儿时对母亲“我一定要给你争口气,让大家都知道,河南有个唱戏的妞叫范胜男”的承诺,范胜男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带着父母的无条件支持,到处登门拜访、挨家挨户地发传单,终于招到了40多名演员,在半年后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剧团。

剧团初创办时,演员们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这也招来了许多质疑。最先要面对的就是演出资源困境,“我们剧团一开始就有30多人,把戏都排好了,服装道具也全部就位,但是接不到演出。”虽然当时的范胜男已小有名气,经常上电视,也获得了不少奖项,但是这个新的剧团人们还很陌生。

也正是因为这样,剧团格外珍惜难得的演出机会,认真唱好每一场戏。无论是婚丧嫁娶、祝寿祈福,还是集市庙会,每接到一场演出,范胜男都会组织团员认真排练,反复检查戏服和道具,做好每个演出细节,剧团的口碑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认真中逐渐打响,有些村子的村民看完她们的演出,直接就敲定了第二年的合作。

她带着剧团在河南走村串巷,一场接一场的大戏唱下来,唱出了名气,也唱来了观众的尊重。“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热心的观众,给我们送东西。”她们收到过乡亲们送的鸡鸭、蔬菜等土特产,村民们的热情让范胜男和演员们备受鼓舞。

如今,这个曾不被看好的“青年剧团”已经走出河南,脚步遍及山西、河北、安徽,将豫剧的声音传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范胜男创办的青年剧团如今已经壮大到56人,仅2023年,剧团就“送戏入村”600多场,多在河南周边村镇。婚丧嫁娶、集市、庙会对她们来说都是机会,每场演出平均有几百人观看,尤其是逢年过节的乡村演出舞台,虽然地方不大,却往往座无虚席,甚至相邻几个村的村民也都纷纷赶来。

抗住质疑声,收获一批年轻“铁杆戏迷”

在河南,这样“自负盈亏”的民营豫剧团有上千家,几乎每家都面临过“没饭吃”的现实难题。

她不愿意看到自己一手创建的剧团如今七零八落的场面。为了挣钱,范胜男学着其他戏曲演员,开始在抖音尝试直播,一个人面对着镜头去唱大戏,唱了15年戏的范胜男,竟然感受到了14岁第一次登台时的紧张。她看不到任何一个观众,但又感觉屏幕里坐满了观众,这种感觉很新奇,也充满了未知。

她原本怀着忐忑的心情,没想到效果却出奇的好,第一次直播,就有七八百人观看,渐渐地,观看人员达到了1000人、3000人、5000人……每天晚上,最高能拿到几百元的收入。

以前去线下看演出的戏迷,听说剧团又开始唱戏了,奔走相告,涌进直播间。也有一些原本不听戏曲但被直播吸引而来的年轻人,开始“入坑”豫剧。

这让她看到了剧团“活过来”的转机,范胜男挨个打电话召回旧成员。2021年10月1日,在范胜男老家堂屋内,一方小小的镜头将这帮人再次聚集起来,她们将戏台子搬进直播间,对着摄像机演出,粉丝网友成了新的戏迷,直播打赏也成为电子“戏票”。

范胜男不愿意一直靠着粉丝刷礼物营生,想要靠直播带货养活剧团,但第一场尝试就给了她当头一击——粉丝从2万多人一下掉到181人,直播间的评论区,充满了观众的质疑,甚至还有对演员的人身攻击。

“戏一开场,就一定要唱完,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剧团的演员一边流泪,一边唱完了那场《打金枝》。范胜男领着大家抗住了质疑声,她言辞恳切,“我们要先生存下来,有演出才有收入,才能养活自己,才能给大家好好唱戏。”

这场直播后,剧团“人气噌的一下起来了”。

如今,范胜男安阳青年豫剧团的账号已积累了50余万粉丝,这种将“大戏带入直播间”的举动,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并喜欢上了戏剧,剧团也收获了一批年轻的“铁杆戏迷”。

为老百姓唱戏 生生不息

剧团演出恢复后,范胜男又回到了最熟悉的地方。她们辗转于各地的乡镇村庄,基本每天三场连轴转。“苦是真的苦,累也是真的累,但相比没有戏唱的时候,这种日子对我们来说,很充实,很幸福。”

“把大戏送入直播间”也给青年戏迷提供了观看和传播豫剧的渠道,直播间里的很多戏迷每天主动蹲在直播间为剧团提供服务,为新进来的观众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位年轻戏迷甚至加入了剧团,“他本身不是戏曲演员,在网上关注了我们,后来成了线下团员”。

范胜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来自河南巩义的粉丝。这位粉丝本身就是一个资深戏迷,在得知安阳青年豫剧团当时的经营状况后,每年都会在剧团的演出淡季,邀请剧团到他的家乡去演出半个月。“他可能是觉得做这行不容易,也了解到我们的故事,再则就是觉得这帮年轻人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舞台梦想,所以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

还有一次在山西演出时,一位大爷到后台找到范胜男,说在抖音直播间关注她们很久了,“我特别开心,骑了几十公里的电动车来看你们演出。”过了一会儿,大爷有点不好意思又神秘地对她说,“明天我还会来,我给你带一点东西。”

第二天一大早,范胜男就看到那位大爷坐在舞台下边,手里拎着一个大矿泉水瓶,“家里条件不好,没什么东西能送的,这是自家酿的山西陈醋,带给你们尝一尝,你一定要收下。”

“或许这瓶醋值不了多少钱,但对我来说,它代表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观众对剧团的喜爱和期待。”这让她无比感动。

戏曲的立身之本在基层,范胜男始终这样认为。入行20余年,她觉得现在的自己,和那个在洗手间的镜子前用毛巾做水袖的女孩仍旧怀着相同的情感与热爱。

记者 宋莹玉 实习生 陈嘉卉/文

受访者供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85082 2025-02-21 00:00:00 五 90后演员开启豫剧传承“第二舞台”KeywordPh直播间里“搭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