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眼下正是草莓采摘的季节。在中牟新区姚家镇小胡村,“夫妻档”新农人胡玉杰、王玉桃正在采摘自然成熟的草莓。绿莹莹的草莓叶下面,鲜艳的草莓如同晶莹透亮的红玛瑙铺在田埂两旁。胡玉杰摘了两颗硕大的草莓递给游客:“快尝尝,酸甜可口,肉质紧实多汁,多吃几颗也不上火!” “草莓个头儿大、果型好,闻起来好香啊!”“尝一口红彤彤的草莓,香甜味儿直达味蕾。”游客一边品尝草莓,一边尽享采摘乐趣。 胡玉杰今年63岁,和妻子王玉桃养育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今年他们家一共管理了12个草莓大棚。“近3年的收入,粗略估计超过百万冇问题!”胡玉杰一脸笑容。 技术支撑 挺起产业脊梁 中牟的草莓种植始于1999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随之而来的是,群众买苗、育苗方面的问题愈发凸显。“以前,我们要么自己育苗,要么去韩寺南岗买苗,再不然就是购买外地的苗。外地苗不仅价格贵,品质还不好把控,后续种植要是出现啥问题,那可就麻烦了。”有种植户告诉记者。 为破解群众买苗难、买苗贵的难题,中牟投入770万元专项资金在姚家镇闫家村全力打造专业化、高标准的草莓育苗基地,届时将为群众提供产量高、抗病性好,果实品质好、果质硬、易运输的优质种苗,为草莓种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种植草莓,技术支持很重要。中牟县农业农村局积极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周厚成教授及其团队,组建了草莓专家工作站,为中牟县的草莓种植产业提供强大且专业的技术支撑,有力保障了草莓种植的品质与产量。“周厚成团队研发的草莓品种‘中莓香玉’产量高、果型好、含糖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中牟县草莓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多元方式 拓宽销售渠道 草莓不仅要种好,还要卖得好,才能让种植户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 在中牟县草莓协会的推动下,当地草莓销售的途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种植户与收购商直接签订采购合同,等收购商上门收购;有的则选择在村口的交易市场直接进行交易;有的种植户像胡玉杰夫妻那样,别出心裁地开设草莓采摘服务,吸引游客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销售草莓;更有不少种植户紧跟时代潮流,借助电商平台通过订单销售的方式将草莓销往各地。 精深加工 拉长产业链条 草莓鲜果具有不易保存的特性,尤其是四五月份,随着气温升高,草莓的保存难度更是急剧上升。面对这一难题,中牟县积极探索应对之策,投入200余万元打造了草莓冻干项目,推动草莓加工业发展,拉长草莓产业链条。 “我们运用尖端的技术在零下35℃真空冻干草莓,并迅速锁住草莓的微量元素和丰富的营养。包装采用的是高品质食品级包装材料,确保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品质稳定。”中牟县草莓协会会长、闫家村党支部书记、郑州动康食品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闫书杰介绍说,动康食品公司还利用当地丰富的草莓,生产出NFC草莓汁、草莓酸奶等产品畅销全国,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 携手文旅 推动产业融合 除了草莓的精深加工,中牟在推动草莓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尝试。中牟县姚家镇已经举办三届草莓文化旅游节,以进一步提升中牟草莓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1月份,姚家镇的草莓种植户还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门口将新鲜的草莓免费送给游客,让更多的境内外游客了解、喜欢中牟草莓。 如今,中牟草莓种植面积已达到3万亩,亩均年效益4万元左右,全产业链产值20亿元,带动10万余名从业者投身其中。草莓已然成为中牟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中牟也成为全国十大草莓生产基地之一。2024年,中牟县获得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授予的“中国草莓之乡”荣誉称号,中牟县姚家镇草莓产业园则被河南省草莓协会授予“河南省百县草莓标准示范园”荣誉称号。 促进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牟继续发力。 中牟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将持续延长草莓产业链条,深化草莓种植户与加工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加强市场渠道建设,推动“中牟草莓”畅销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我们还将充分挖掘和利用中牟丰富的文旅资源,推动草莓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草莓进景区营销推介活动,打造以草莓采摘、农事体验、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农旅融合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记者 武建玲 卢文军 文/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