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脉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魏德忠:悬崖上的光影史诗感动终身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魏德忠:悬崖上的光影史诗感动终身
《石姑娘队》 魏德忠作品
《凌空除险》 魏德忠作品
魏德忠

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的河南人,至今只有一个人,就是德高望重的老摄影家魏德忠。

每个去过红旗渠博物馆的人或许都看过他的作品,一张张巨幅摄影作品记录了红旗渠总干渠胜利建成那天的热闹场景,“阎王殿里报了名”的除险英雄任羊成,肩扛铁链拖巨石的“铁姑娘”……不仅展现了林州人10年奋战、改造河山的震撼场景,也为时代留痕,成为红旗渠精神的生动载体。

65年前,魏德忠肩扛相机奔波在太行山上,与民工同吃同住。如今他年逾90岁,走起路来颤颤巍巍,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这位历经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老人,回望纪实摄影生涯,哪怕照片已化作史料,他仍能清晰说出照片背后的桩桩故事。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魏德忠位于郑州一处安静的小院,听他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及一代摄影家的经验、情怀和感悟。

红旗渠:悬崖上的光影史诗

记者:1960年,您首次深入太行山拍摄红旗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更是10年间跟踪拍摄红旗渠工程,能讲讲拍摄作品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吗?

魏德忠:那年2月,刚过了正月十五,河南日报组织报道团到林县报道太行山区的建设。当时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着我们去了有鸡鸣闻三省之称的林县任村公社,他说正在修一个引漳入林的工程,由于林县干旱缺雨,要想改变临县落后的面貌,必须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

当抬头看到一群人吊在崖壁打炮台,近看村民大踏步的前进状态,再往下一看,众人浩浩荡荡,像一条巨龙在山间盘旋,我心中一震,这不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吗?我决定要拍照记录下来。当时我就说,别的地方我不去了,我就在这儿采访。后来了解才知道,他们要在物质技术条件极其缺乏的情况下,一双手一锤一铲,在太行山修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真的很不容易。

任羊成是我拍摄的第一个人物。第一次见面,他身穿一件棉袄,上面扎的全是野枣刺,掀开衣服,老茧长到了他的肚皮上、手上、腿上,摸起来硬邦邦的。他干的是敢死队的活。红旗渠爆破后,要留下许多残碎石块,这些活石随时可能给施工现场带来险情。所以都想办法把活石捅下来,于是就有了出险队敢死队。任羊成身上捆着麻绳,带领除险队员飞身在悬崖深邃的山谷之中,他掉下来过,因为有树枝接着才没丧命。一次高空除险,一块从崖顶落下的石头砸掉了他4颗门牙,鲜血直流。

拍摄他悬在空中除活石时,仰拍俯拍都不合适,我选择和他面对面地拍照。当时用的是标准镜头,悬崖上没有地方站,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很小的坡,我半个身子吊在空中拍下那张照片。

记者:能从您的拍摄经历中谈谈摄影师应该如何拍出好照片吗?

魏德忠:好照片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那种感动必须是从实践中来,不是靠你想象,而是靠你观察实践,感动了自己以后,最后再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此外,好的照片要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其本质。

当时,红旗渠的作品中“铁姑娘”的作品得到了国家摄影协会的好评。姑娘们垫着白色垫肩,用木杠提起铁链,碗口粗的3根铁链捆着巨石,艰难地往前走。我跟着她们拍了很久,直到她们到达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喊道“我们胜利了”,我才拍出那张最典型、最精彩的照片。我被感动了,我觉得她们是最应被尊重的奋斗者,她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拍红旗渠工人的照片各种各样的都有,但最好的还是具有感动且有代表性的照片。

此外,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必须有吃苦的精神,深入其中去观察、体验、拍照。抗日战争时期,那些摄影师和战士身处同一个战壕,他们不怕吃苦,敢于牺牲,有困难解决困难,才拍出了那些如今仍让人感动的照片。

摄影:反映真实生活才是最感人的

记者: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您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摄影题材和风格的?在当下一个摄影师应该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赛道?

魏德忠:题材的选择要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和思想感情,要拍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思想上保持一致,才能拍出好的作品。

提到摄影风格,在我看来,摄影首先得记录并反映现实,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因为有了纪实性,所以摄影艺术是其他艺术代替不了的。像开国大典、红旗渠这些以前的老照片,如今看多少遍,仍然会让人感动。而书法中的赝品,再好的东西让人看出虚假的地方,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此,反映真实生活、真实形象才是最感人的。

记者:如今手机摄影和社交媒体普及,有人认为“人人都是摄影师”,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摄影的“专业性”是否在被消解?

魏德忠:人人都成为摄影家,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觉得摄影家要分业余的和专业的,专业和业余不一样,爱好很随意,但职业摄影家一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们那个年代,要不愧时代,不愧人民才行。

记者:在当下就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您认为纪实摄影的意义是否发生了变化?

魏德忠:永远都不会变化。因为纪实摄影的意义在于能把历史定格下来,让人们扩大视野,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从这一点儿来看,我觉得这种技术的特点永恒不变。人们得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它是别的艺术代替不了的,也是任何技术代替不了的,作为摄影师,我也因此感到骄傲。

记者:您作为摄影界的前辈,能否对青年的摄影人说些寄语?

魏德忠:现在年轻人很幸福,随着技术进步,这为我们摄影创作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过去不能拍的镜头,现在能轻松办到。比如,过去为了一个好角度,爬山能把人累坏,如今无人机飞过去就能拍到。

虽然条件好了,但要拍出好的作品还得靠自己去思考,去刻苦地创作。年轻的摄影人要保持对人民、对社会、对时代有高度的责任感,一定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来创造更多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为我们伟大的时代留下难忘的瞬间。

记者 石闯 程子鑫/文 周甬/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88485 2025-03-14 00:00:00 五 魏德忠:悬崖上的光影史诗感动终身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