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A03版:观点·声音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评论员 韩静 据红星新闻报道,3月8日,家住宁波鄞州的11岁男孩小袁用父母手机刷短视频时,突然收到一条陌生账号私信。对方自称“警方”,声称小袁父母涉嫌重大诈骗案件,若不配合调查将被立即逮捕。小袁按照骗子指示,偷拿父母手机进行转账操作,并删除了聊天记录和转账明细。直到父母发现账户异常,随即报警。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为“救”父母免于“牢狱之灾”,男孩向骗子转账77次。这看似荒诞的事件,真实且不止一次地发生了。孩子的纯真与善良,成了骗子手中的利刃,刺向了一个家庭的经济安全,也刺痛了公众的神经——该怎样从骗子的魔爪中“救”出被骗的未成年人呢? 冒充公检法诈骗,利用的是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和对亲情的珍视。对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来说,这种诈骗手法杀伤力极强。孩子是好孩子,骗子实在可恶。欺骗孩子,甚至利用孩子诈骗,要让不法之徒付出代价。 对于这些情况,首先,需反复强调“自救”,即自我防范,特别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防骗意识,并保护好个人手机、银行卡信息。未成年人缺少一定的“自救”能力,身为监护人的父母,应成为他们抵御外界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其次,社会治理是“他救”的必要手段。守护孩子的纯真,维护社会的秩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平台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及时甄别和拦截诈骗信息;监管部门责任更重,需加大对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对骗子露头就打,绝不姑息。扫清骗子,或许就不会有人再上当受骗了。 最后,“自救”与“他救”相辅相成。自救者他救,平时就注重信息保护的人,不仅受骗概率更低,也懂得保存好相关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知道上当受骗后该如何求助、维权,以及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其经验,或能成为经典案例,帮助到更多人,以及司法实践的方向。 77次转账的背后,是一个孩子的善良初心被扎伤,也是一个家庭受到损害的伤痛,更是一场值得全社会的反思。我们不能让善良成为骗子的“猎物”,也不能让骗子的猖獗成为社会的“顽疾”。个人防范和社会治理双管齐下,也许真的就能“救”出无辜受骗的孩子了。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