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新密市城关镇高沟村的一片山坳里,清晨的阳光洒在挂满露珠的葡萄架上,一群柴鸡扑棱着翅膀从果树下钻出,大鹅摇摇摆摆地走向鱼塘,崔海晴蹲在葡萄藤边用手机镜头记录下一只瓢虫在叶片上爬行的画面。 9年前,80后夫妻于冰和崔海晴带着“让土地重新呼吸”的执念回乡创业,将于冰老家的一片荒山野岭变成了集种植、养殖、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场,开始了一场人与自然的深情对话。 卖掉房子换一片荒山 “当时身边的亲戚朋友都说我们疯了!”回忆起2017年决定回乡创业的情景,崔海晴忍不住笑了。那时,她和丈夫于冰在郑州从事金融工作,有房有车,生活安稳。但城市中的单调生活让小两口越发向往田园。一次回乡探亲时,看到村中大片荒废的土地,他们回乡创业的念头越发坚定。 “老一辈人常说‘地荒三年,魂儿就散了’,我们想试试能不能把土地的‘魂儿’喊回来。”于冰说,5年前,夫妻俩顶着压力卖掉郑州的房子,注册成立新密三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60亩荒地。他们用铲车推开半人高的野草,用挖掘机挖出鱼塘,拉来上百车泥土填补地势的不平,硬是在村里人都放弃的一条山沟内堆出了一个“桃花源”。村里有老人说:“这地连野草都长不好,种果树?怕是白扔钱!” 但这对“愣头青”偏不信邪。他们种下葡萄、樱桃、猕猴桃幼苗,白天扛着锄头松土,晚上啃《有机农业技术手册》,手机里存满了土壤改良的论文。前4年,果树未挂果,他们收益为零,全靠家里的老人给予帮助,最穷时连化肥都买不起。但困境也“逼”出了他们的生态种植法:用羊粪堆肥,拿中草药熬制防虫液,甚至把大蒜捣碎拌进土里杀菌。 藏在泥土里的“黑科技” 2021年,当第一批葡萄树挂上累累果实时,夫妻俩的短视频账号突然火了。镜头里,崔海晴扎着麻花辫,举着刚摘的果子咬得汁水四溅:“没打药!虫子都帮我试吃过了!”于冰则戴着草帽演示如何用粘虫板“智斗”果蝇。接地气的画风吸引17万粉丝、200万点赞,6月的果子被抢订一空。 然而,那年夏天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让他们的努力化为乌有。靠着电商平台和粉丝助力,从头再来的夫妻俩用3年时间重建农场,还摸索出更成熟的“生态循环链”:鸡粪养地,鹅粪喂鱼,鱼塘水浇灌果树,连掉落的烂果子都成了土鸡的“加餐”。 走进如今的农场,处处可见“小心机”:樱桃树下散养的柴鸡,啄食虫子和掉落的虫卵;葡萄架间挂着物理捕虫器,吸引害虫自投罗网;鱼塘边种的薄荷和艾草,是天然驱蚊药……“这叫‘套种’2.0版!”于冰得意地介绍。 他们的“土法”科研远不止于此。为了替代农药,崔海晴翻遍古籍,发现《齐民要术》记载的草木灰配方。夫妻俩甚至跑到高校和农业研究所,向专家请教微生物菌肥的配比。 2023年,他们农场的土鸡蛋在电商平台好评率达97%。有客户留言:“蛋黄橙红,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他们种的葡萄也因为味道浓郁,被粉丝抢购一空。最让夫妻俩骄傲的是土壤的变化。抓一把果园的土,能闻到淡淡的草木香。“看!土地真的会‘呼吸’了。” “田园创客”的新愿景 站在自家的小农场内,于冰指向远处的山坡:“明年那里准备建个农家乐,周边种满油菜花、麦子和红薯等作物,让游客不仅能吃到新密的美食,还能体验磨面粉、晒粉条。” 按照夫妻俩的规划,2025年农场将完善硬件建设,推出各种娱乐活动,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来体验田园生活。 夫妻俩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正努力与周边农户合作,带动更多人加入生态种植行列,并借助电商渠道扩大农产品销路。“我们要当‘生态经纪人’,让更多乡亲知道,不用化肥农药也能赚到钱。”崔海晴满怀希望地说。 暮色渐沉,农场亮起太阳能灯。检查完鸡舍,于冰转身对记者笑道:“很多人问我们后不后悔卖房,其实,看看这片山……”他指向层叠的果林,晚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城里一套房,换漫山遍野的生机,值了!” 从都市白领到新农人,于冰和崔海晴用9年光阴证明:土地从不辜负真心,只有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才能唤醒古老的土地,带来丰硕的果实。他们的故事是当代青年以行动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解,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沾满泥土的双手和敢于试错的勇气。 记者 郭涛/文 通讯员 王洪涛/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