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州博物馆典藏着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万余件瑰宝,尤以商代都城青铜重器为魂。兽面纹铜方鼎镌刻着早商王权图腾,原始青瓷尊凝固着中华瓷韵初音,贾湖骨笛以九千载光阴奏响华夏礼乐先声。每一件文物都是黄河文明的基因密码,见证郑州从轩辕故里到现代商都的沧桑巨变,让沉睡三千年的古都记忆在斑驳铜绿与温润玉光中苏醒,娓娓道来“天地之中”的辉煌史诗。 商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中国乃至全世界青铜文化纪念碑 郑州博物馆所藏的商兽面乳钉纹铜方鼎于1982年在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商代青铜器窖藏坑发掘出土,它是目前发现年代较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它的出现,不仅是商早期重大考古发现,更是创造中国乃至全世界青铜文化的纪念碑。 此鼎口近正方形,平折沿,方唇,口沿上有圆拱形外槽式双耳,两耳略向外张,内侧素面,外侧耳槽内有一道圆拱形凸棱纹;斗形方腹,平底,下附四个圆柱形空足。腹部饰带状兽面纹和乳钉纹,兽面纹用宽线条构成,目鼻凸起,类似浮雕;乳钉纹呈带状饰于鼎腹四隅和下腹部。鼎腹壁和底、足间有烟熏痕。整体造型雄浑大气,纹饰古朴庄严,铸造工艺精湛,属于商代王室重器,堪称当时造型装饰艺术与礼制宗教内涵和谐统一的典范之作。 向阳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是郑州商城发现的三处窖藏坑之一。1974年9月~1996年2月,在郑州商城西墙北侧外段(张寨南街)、西墙南段外侧(南顺城街)、东南城角外侧(向阳回族食品厂)先后发现了3处商代青铜器窖藏坑,集中出土了3批商代前期的青铜礼器共28件。其中青铜方鼎8件,体量巨大、气势磅礴,是郑州商城40多年发掘中最重要的考古收获之一,为研究商代前期青铜器铸造业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参观手记:郑州商城出土的铜方鼎均为商代王室的宗庙重器,具有国祚、国运的象征,是标志统治者权力等级的重要礼器。《左传》宣公三年有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一记载是说夏商周三代,由于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因此鼎被迁移,夏王朝覆灭,鼎迁于商,商王朝被周王朝所取代,鼎又迁于周。所以可以看出,鼎在当时具有国家统治权力的象征。 九鼎八簋: 对于研究周代礼制有重要意义 郑州博物馆所藏九鼎八簋出土于新郑郑韩故城郑国王室祭祀遗址,研究认为这处遗址可能是社稷祭祀遗存。这套九鼎八簋,纹饰繁缛,气势雄浑,为研究春秋时期郑国祭祀制度和列鼎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九鼎形制相同,纹饰相近,大小错递。口上两立耳外撇,方唇,平沿,垂腹,圜底近平,三蹄状足;鼎腹偏上部环饰绹索纹,上下有蟠虺纹,皆盘绕交错,细密布于鼎腹,六条扉棱将装饰纹饰均匀等分;鼎足上部饰兽面纹,兽鼻呈扉棱状。八簋形制亦同,大小略有差异,均为圆形,带盖,盖上有喇叭形捉手;簋溜肩,鼓腹,子母口,口内敛,圆圈足,下承三扁小足,腹两侧各饰一龙首形半环耳;盖、体口沿处饰“S”形蟠虺纹,盖身与器身下腹部饰三道瓦棱纹,圈足饰变形蝉纹,底足饰鳞状纹。九鼎八簋纹饰细密灵秀,风格由春秋早期的雄浑厚重趋向秀丽轻盈,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意趣和潮流风尚。 最早的鼎和簋只是普通的器具,鼎用来烹煮食物,簋用来盛放食物,二者配套使用。传说大禹铸九鼎,象征天下九州,鼎就具有了明确的政治内涵,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到了周代,建立了更加严格的礼制,用不同数量的器物来区分贵族阶层身份等级。据《周礼》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不能越级使用。这些鼎的形制、花纹相似,只是尺寸依次递减,被称为列鼎制度。 参观手记:九鼎八簋是春秋郑国典型的祭祀礼器,在当时不仅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亦具有浓厚的政治意义。郑国为西周晚期分封的诸侯国,始封地在陕西华县,后迁都于新郑。 郑国作为诸侯国,按照礼制不能使用九鼎八簋,它们不应出现在祭祀遗址中。实际上,这种“僭越”,正是体现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九鼎八簋文化内涵丰富,对于研究周代礼制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春秋时期郑国青铜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 白衣彩陶钵: 六千年前人们眼中的日月星辰 距今约五千至六千年前,黄河中游地区存在着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它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像彩陶的花纹一样绚烂多彩。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产之一。钵是一种形状像盆又比较小的器具,一般用于洗涤或盛放东西。这件白衣彩陶钵,高21厘米,口径25.5厘米,钵敞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敛,小平底,由泥质红陶制成,肩腹部彩绘装饰图案。该文物于郑州白庄采集,现藏郑州博物馆。 这件白衣彩陶钵是经典的彩陶红、黑、白三色绘制,装饰图案先施一层白色陶衣,然后用褐彩描绘出三组方连图案。 圆形、方形、月牙形……这些简洁又抽象的图形相互叠错,黑白对比强烈,极富有装饰性和节律美。有专家研究,这些简易的几何图形和月亮图案,或许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眼中的日月星辰。 参观手记:仰韶文化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工艺的代表之一。彩陶纹饰中出现了变体鸟纹,花纹以弧线为主,图案格式自由,将圆点、弧边三角、弧条和斜线组成各式纹样。 仰韶文化是我国距今约五千至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掘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已发现数百处文化遗址,有较发达的农业,开始饲养家畜,手工业制陶规模不断扩大,其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这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郑州博物馆供稿 记者 左丽慧 许怡童 整理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