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今日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4
科技副总 让人才链“舞动”产业链
构建全域科普网络‌
“小小科学家”的科创操作室来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省626家企业成功与科研院校结成“对子”
科技副总 让人才链“舞动”产业链

郑州轻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张振亚,最近换了个办公的地方,从大学实验室里换到了郑州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旁。而他的身份也从大学老师变为“科技副总”。

和张振亚一样,今年春天,河南首批626位身披双重身份的学者,带着实验室的晨露与车间的机油味,开启了一场跨越产学研“鸿沟”的探索之旅。这背后,是我省在探索科技人才服务企业新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我省试图通过“科技副总”这一创新性政策精准“把脉”,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那么,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上“货架”,这场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是否能破解企业发展难题,释放创新活力?连日来,记者来到企业车间,探访多位“科技副总”,了解来自生产一线的“鲜活故事”。

打破“隐形墙” 架起“连接桥”

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蒋正权副教授的办公桌上,两份证书并置如双面镜:一本是高校教师资格证,另一本是河南省“科技副总”任命聘书。“过去五年我是穿梭在校园与企业间的信使,现在身份转换了,感觉责任重大,但又充满希望。”

蒋正权,是首批“科技副总”之一。所谓“科技副总”,是指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任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等职务,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在此之前,我省出台了《河南省“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自2024年起3年内,全省约选聘3000名“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首批提出申请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最终,626家企业成功与科研院校结成“对子”。今年春天,626位“科技副总”正式走进企业“任职”。

作为省会郑州,自然先行先试,此番共有120名“科技副总”来到郑州的企业,主要是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等30余所高校及研究院的优秀博士。他们走进120家企业,涉及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育种、食品生产等多个关键领域。

在蒋正权看来,“科技副总”发挥着校企“黏合剂”的作用。“长期以来,科研与生产之间隔着一堵看不见的‘隐形墙’,高校的科研成果难以落地转化,企业的技术难题却‘无人问津’。”如今“科技副总”这一创新举措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带着“编制在高校、岗位在企业”的双重身份,奔赴企业的技术攻坚一线,打破“隐形墙”,架起实验室与生产车间的创新“立交桥”。

不久前,郑州市欧普士科技有限公司遇到一个技术难题,恰好是蒋正权团队刚攻破的难题。“公司客户想要一款高性能抗水型润滑脂,正好学校之前研发出一款纳米新材料——疏水性二氧化硅和油溶性硫化铈,可以满足这一技术需求。目前技术人员已经带样品回去试用,检测性能参数是否满足条件。”蒋正权说。

专家走进企业攻破技术难题

在郑州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任“科技副总”的张振亚,感触也颇深:“以往科研成果更多地体现在论文里,如今能够运用所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感觉论文和专利这才真的有了‘用武之地’。”

短短任职“科技副总”一个多月,张振亚及其团队在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先后成功申报了冷藏机组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等五项专利,为企业攻破技术难题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据了解,从学者到产业“解题人”,不少“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后,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传技术、解难题、搭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落地转化。

对此,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科技副总”实施选派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推动专家人才与企业发展进行有效链接、深度融合,破解专家人才普遍面临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难和企业普遍面临的缺项目、缺人才这两大难题,是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探索。

校企“双向赋能”激活创新潜力

河南农业大学孙亚楠副教授的手机里,有好多个专家群。当他以宝莱健生物科技副总的身份遇到难题时,全球不同领域学者的智慧在云端交汇。“我们不是单枪匹马的骑士,而是带着整座知识城池来叩门。”孙亚楠说道,“企业靠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难调动高端科技人才资源,很多技术问题需要汇集多方技术力量。但现在通过我这个‘桥梁’,链接到我背后的学校‘专家库’寻找对口专家,输送源源不断的资源注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增值服务’,激活创新‘一池春水’。”

对此,张振亚深有同感:“在实际工作中,行业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绝非我一人之力就能解决。作为高校老师,我接触前沿科技理论的渠道更为便捷,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可以联合国内名校作为支撑,跟高校、科研院所做技术交流,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与培养。这其实是高校与企业的共赢,高校的技术借助企业平台实现了产业化推广,而企业则依托高校新技术提升了产品的性能。”

孙亚楠表示,打破校企间壁垒的关键是资源互通,“科技副总”以信息传递者、资源协调者的身份,打破校企间的壁垒,让知识流、技术流、人才流得以高效流动,实现校企“双向赋能”。企业和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两大主体,“科技副总”引入高校科研力量,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同时也能“反哺”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形成科研与产业良性互动循环。 记者 李娜 刘盼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91905 2025-03-31 00:00:00 一 科技副总 让人才链“舞动”产业链KeywordPh我省626家企业成功与科研院校结成“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