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我把郑州画给你看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7
张松正用刀笔定格城市美好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钟情市树法桐、痴迷商都文化……
张松正用刀笔定格城市美好
文博广场上长达80米的天顶壁画
雕塑《绿城一家》 受访者供图
大型雕塑《大车进行曲》

你也许没听过张松正的名字,但很可能看到过他的作品。

在郑州地铁1号线的二七广场站、农业南路站内,在郑州商代都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雕塑公园、文博广场、郑州铁路局文化宫里,在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展中……张松正的许多雕塑、壁画、版画作品或矗立或悬挂其间,默默诉说着古与今的艺术情怀。

也许,你一次次与这些作品擦肩而过;也许,你也曾在它们跟前驻足良久,在不经意的一瞥间邂逅了心灵的感动与共鸣。

张松正,他不仅把郑州“画”给你看,也把郑州“塑”给你瞧了。

凝固的文化风景装点城市的美好

郑州地铁1号线二七广场站,作为客流量最大的站点之一,每天都迎接着来来往往的乘客。站内一面独具郑州特色的文化墙,让许多乘客放慢了匆匆步履。这面名为“二七梦幻”的文化主题墙,将抛光的不锈钢浮雕和钢板镂空的彩色浮雕相结合,不仅艺术效果拉满,还可以看到“二七大罢工”的汽笛及飞驰的高铁,艺术化呈现了二七名城的城市标识和飞速发展。

“二七梦幻”和地铁1号线农业南路站内的“五彩祈福”文化主题墙,均出自张松正之手。而在这座城市中,更多见的是张松正的城市雕塑作品,它们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艺术,如同凝固的文化风景,诉说着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提升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步入郑州铁路文化宫,由5组火车大轮和铁轨穿插组合而成的大型雕塑《大车进行曲》震撼眼球。一旁的铁路艺术长廊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曲折的墙体,穿插着方、圆变化,铸铜信号灯、铁轨、车钩和信号机都成了雕塑,6件透窗钢板镂雕壁画表现铁路的代表性场景,多角度呈现铁路文化的内涵。

在河南博物院东侧文博广场,长达80米的天顶壁画《绿色梦幻》,为市民带来一年四季的清爽;另一件雕塑《绿城一家》用法桐叶造型设计的“一家人”,透着和谐与幸福的滋味。

在郑州科技馆,大型雕刻壁画《科技与时空同行》《生物发展》;在管城区检察院内,锻铜浮雕《刚如山 柔似水》;在河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充满童趣的大门……这些也都出自张松正之手。

“雕塑和壁画创作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它要考虑到内容、主题、形式、材料、构图等因素,还有更重要的社会环境,它是对一个艺术家综合能力的检阅。”在张松正看来,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文明和人文精神的象征,不仅在公共空间内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是展示城市精神风姿、反映历史文化底蕴、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的重要载体。

艺术多面手“自学成才”

其实,张松正并非雕塑、壁画科班出身,他总是戏称自己是“自学成才”。回望他的艺术之路,可以说是既丰富又坎坷。至今他仍记得1966年的那天,13岁的少年在旧报纸中发现一张“画”时如获至宝般的欣喜。正是从那时,艺术的种子在张松正的心中生根。此后,他在郑州电缆厂工作了12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其美术作品——素描组画《炸不死的人》《大道》等优秀作品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从此崭露头角。1982年,他因为美术上的突出表现,以工人身份被破格调入郑州市群众艺术馆。

张松正早期作品以版画为主。在《觅》《林海》《翌日》等作品中,凝重、深沉、强烈的黑白的对比成为主旋律,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他用刻刀开拓的世界里,既有令人感动的古流厚土,也有让人振奋的现代工业,人物百态,世间万象,都被他收入到那片博大明快的艺术天地中。

“我珍视生活对感情的震撼,艺术是心灵和生活碰撞而发出的火花。”张松正说,他下过乡、当过工人,从事了专业美术创作,他珍惜生活的每一次馈赠。他向记者展示的上百本速写本证实了此言非虚,几株小草、一块石头、一组衣纹,都成为他速写的对象,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却能引出他的独特思索。他说:“从年轻时开始,我就走哪儿画哪儿,不仅记录生活、锤炼基本功,还保留下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这些小本可是我千金不换的宝贝。”

“业精于勤”在张松正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他不肯循规蹈矩,不愿为条条框框所拘束,更不能容忍平庸的作品和平淡的生活。从平面的素描、版画、水粉到立体的雕塑和壁画,又走向环境的空间,同时还涉猎宣传画、插图、封面设计,张松正一步步拓宽自己的艺术边界,几乎“通吃”美术的各个门类,作品多次荣获全国性奖项。

拳拳郑州情 融于刀笔间

张松正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对于这片土地的赤诚之心不言而喻。在这里生活了70余年,纵观他的作品,很多都洋溢着浓浓的“郑州元素”。张松正曾担任郑州市雕塑壁画院院长一职多年,他和他的团队以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基础追求和探索,为郑州树碑立传。

张松正钟情郑州市树法桐,坚信“郑州是法桐长得最好的地方”,其创作的版画《大道》《晨》《秋》《雨桐》《绿色梦幻》、雕塑《绿城之家》等,均是以法桐为主题,让人们对“绿城”之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他痴迷商都文化,其雕塑作品《青铜时代》《青铜之光》《凤鸟》《鼎立之商》等,带人们品味久远的商朝历史与厚重的辉煌。

他受到二七文化感召,壁画《二七梦幻》《五彩天和》等,再现珍贵二七记忆。

作为一名老郑州,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松正,亦亲眼见证了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巨变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光辉历程,他的雕刀与画笔,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落笔于车轮、铁轨、信号灯、交通网……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郑州拥有厚重的文化资源、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在一篇自述中,张松正深情地写道,“我与郑州同成长,我爱它的乡村,爱它的工厂,爱它绿树成荫,爱它大路宽广,我愿用手中的画笔和雕刀绘刻成艺术的乐章。”如今,张松正已经创作了数量庞大的作品,然而,他仍然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还有那么多的郑州故事等着他去发掘、去书写。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虽已退休多年,虽已古稀之年,张松正却如同意气风发的拳拳青年,依然在艺术之路上辛勤地耕耘着,也在幸福地收获着……

记者 秦华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91939 2025-03-31 00:00:00 一 张松正用刀笔定格城市美好KeywordPh钟情市树法桐、痴迷商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