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三月三 拜轩辕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5
同根同祖同源 共襄文化盛典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同根同祖同源 共襄文化盛典
百家姓拜祖团在黄帝像前合影留念 记者 李新华 图

我们从哪里来?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追问。

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万千海内外炎黄子孙汇聚黄帝故里,在巍巍具茨山下,共溯华夏文明之源头,追思先祖的丰功伟业;在滔滔黄河岸边,同启民族精神之薪火,感悟中华民族血脉传承。

答案愈加清晰。

500米,铺展开五千多年的文明长卷

风从具茨山吹来,五千多年那厚重的文明长卷徐徐展开。

黄帝宝鼎前,六大拜祖队伍组成的方阵如群星列阵,静候入场,每个方阵90人,540位同胞象征着华夏儿女来自五湖四海。

五千多年前,人文初祖黄帝在此点燃文明火种,一个时代帷幕开启,‌从钻木取火到礼乐教化,黄帝点亮的文明火种,历经五千多年风雨依然长燃。

寻根门上,乳钉纹、云雷纹交织在一起,仿佛穿越时空,回应着远古的叩问,诉说着中华民族千秋不移的守望与传承。这扇门,不仅是通往拜祖广场的通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自寻根门至拜祖广场黄帝像前,距离500多步,每一步都是对五千多年时光的丈量。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像道两侧,十二方轩辕碑巍然矗立,碑上镌刻着篆书的《黄帝本纪》,字里行间透露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些碑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在这庄严的氛围中,十二位素衣琴师以古筝奏响《黄帝颂》,弦音顿挫,那是仓颉造字的铿锵;气韵悠长,那是嫘祖缫丝的浪漫,宫商角徵羽间流淌的,那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密码。

一棵树,舒展成文明的时空

从古到今,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棵参天古树,它见证了离乡背井的无奈,承载着落叶归根的企盼。系祖坛正中,就有一棵这样的“树”。

“浩浩穹苍,巍巍嵩岳。同祖者,血脉之源也。同根者,文明之始也……”系祖坛旁,十数名青衿手执《同根赋》齐声高诵,中央矗立着一株巍然屹立的“同根树”,它的根系深扎向始祖的原点;它的树冠,舒展成文明的时空。

五千年破土生发,十四亿枝叶同根。“同根树”与坛上诵读的、专门为拜祖大典创作的《同根赋》相呼应,呼应了大典“同根同祖同源”的主题。深棕色的枝丫上遍垂红色祈福丝带,承载着中华儿女对根的祝福与祈愿。

“我从寻根门走过来,便与这棵‘同根树’遥遥相望,那一瞬间参天大树这四个字就从我脑海中跑了出来,古话说树高千尺,终有根本,站在这里,我不禁肃然起敬。”参加拜祖大典的董女士仰望着“同根树”,久久不愿离去。

一座祠 铭刻着朝圣的虔诚足迹

一路向前,竹简林立道旁,简上银钩铁画,镌刻下天人和合的《黄帝内经》。轩辕桥上,64名佾生阵列如星,承袭周礼八佾之制,舞起,进退间肃穆威仪,尽显华夏礼乐气度。

“又一次来新郑拜祖,河南变化很大,这次打算多住几天,逛逛河南老家。”来自福建的廖先生一边拍照一边说。

轩辕桥下,明代遗址犹存,铭刻着先民朝圣的虔诚足迹,黄帝故里祠,朱檐青瓦承载着千年香火,见证着世代子孙的敬祖深情。

故里祠为传统四合院建筑,院内正殿供奉黄帝像,墙壁上精美的壁画,描绘了黄帝的丰功伟绩。大殿内陈列着指南车和大鼓,这些都是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院子东西两座配殿分别供奉着嫘祖与嫫母,是黄帝两位妻子,分别为养蚕制丝技艺和原始织布工具的创始者。

早上8点刚过,院子里的香炉早已插满,香炉前站满排队敬香的人群。在大典开始前,来自海内外的华人纷纷敬香施拜,向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献上最深的敬意。

下转A06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92036 2025-04-01 00:00:00 二 同根同祖同源 共襄文化盛典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