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事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0
AI科技改写地震救援“生死时速”
痛批特朗普逾25小时
中国红十字会首批物资运抵曼德勒
芬兰宣布 将全面关停燃煤电厂
震后被困122小时男子获救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便携化、一体化、智能化……
AI科技改写地震救援“生死时速”
4月2日,在缅甸曼德勒,中国救援队伍救出一名幸存者 新华社发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即时伤害和次生灾害,救援难度大。多种科技手段可提升救援效能,救援设备正在向便携化、一体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助力救援人员与死神赛跑。

生命探测手段

北京蓝天救援队提供的信息显示,在砖石瓦砾里寻找幸存者需要根据现场废墟规模和场景使用合适的生命探测仪,这也是国际通用的地震救援手段。常用的生命探测仪主要分为视频、音频和雷达三类。

视频生命探测仪也被称为“蛇眼”,通常使用软线或探杆连接控制系统,可深入狭小空间内部,一些“蛇眼”还具备补光、红外线和对讲功能。

雷达生命探测仪可通过电磁波穿透非金属障碍物探测生命迹象,最早使用单维雷达,仅可判断是否有生命迹象;目前救援多采用二维雷达,通过二维图像显示,可了解被困者位置、姿态等信息。

破拆顶撑器械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种灾害救援处副处长田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型破拆装备除了建筑工程使用的推土机、挖掘机,还有用来打碎混凝土的凿岩机、用于传送勘察现场仪器的混凝土打孔机等,小型设备包括用于移除门框、电线等杂物的角磨机、剪断钢筋等硬物的液压剪切钳、狭小空间内破拆混凝土与冲钻功能一体的冲击锤等。

救援通道打开后,还需使用顶撑工具,为救援通道创造更多安全空间。传统的千斤顶是最常用的大范围顶撑工具;轻便的液压剪扩钳除了能剪断钢筋等硬物,也能反向起到支撑作用;顶撑气囊使用气瓶充气,是小范围顶撑的绝佳选择。

通信定位保障

地震造成的基础设施损毁会带来一时难以恢复的大面积通信中断,使灾区成为与外界隔绝的“信息孤岛”。

救援队通常会全员配备卫星定位设备,使用北斗、GPS等卫星定位系统掌握队员在大范围现场的分布情况;在队员进入废墟内部后,救援队可利用惯性导航定位跟踪,模拟还原他们的行进路线。

随着技术发展,一些救援队使用便携式基站、无人机或气球搭载空中基站来实现信号覆盖。基站既能保障救援沟通需求,也有望让幸存者手机恢复信号,进而用信号定位等手段提升救援效率。

“机器换人”的智能装备

四足机器人可搭载生命探测仪等设备进入废墟寻找幸存者,极大拓展探测范围;无人机除了投递药品、食物等,还可提供紧急照明、搭载生命探测仪、空中基站等,诸多方案已成功在救援中实践。

智能装备还有望做到在危险环境中完全替代人类实施救援。中国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实现了完全仿人的自然行走;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新版Atlas机器人实现了在工厂内不同储物柜之间灵活搬运零件,该公司还研发出适用于多种灾难场景搜救的机器狗……近年来,赋予机器人多模态感知能力的具身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有望未来为地震救援中的“机器换人”开启更多应用情景。

据新华社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92377 2025-04-03 00:00:00 四 AI科技改写地震救援“生死时速”KeywordPh便携化、一体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