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他在“碎片”时光里坚守 锔瓷技艺让瓷器重生
A07
在全省率先实现“占道证” 市区联办掌上办
荥阳市爱心义剪文明实践 志愿服务项目启动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他在“碎片”时光里坚守 锔瓷技艺让瓷器重生
耿建华正在工作中
教授小朋友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民间的这句俗语说的就是锔瓷这门古老的手艺,那“锔瓷”到底是什么?记者带您走近非遗传承人耿建华和他“修修补补”的“锔瓷”人生,领略从破碎到重生的艺术。

锔瓷、包口、镶嵌……耿建华小时候跟着爸爸修补瓷器,耳濡目染地学会了锔瓷技艺。在他的手中,一件件碎瓷器就在这叮叮当当的声响中“破镜重圆”,他也用这手艺赋予破碎瓷器新的生命,让情感和记忆得到延续。

古老技艺让碎瓷器新生

耿建华说,“锔”的源头和物证,是大河村遗址出土的仰韶时期的白衣彩陶盆。这只彩陶盆上有两对小小的钻孔,考古工作者推测在陶盆出现裂缝后,大河村先民在彩陶上钻出两对小孔,再用绳子穿过小孔将陶盆固定,这种技法就演变成后来所说的“锔”。

清末民初,祖籍河南开封的耿万顺在锔瓷技艺方面颇有研究,用独特的锔瓷技艺服务于民间,小有名气。后来将这门独特的技艺传授于儿子耿克俭, 1966年耿克俭又将技艺传授于侄儿耿瑞超,年仅16岁的耿瑞超靠锔瓷技艺、走街串巷为老百姓修复陶瓷器来养家糊口。耿瑞超之子耿建华1981年出生,自幼随父学习锔瓷技艺,于1999年毕业于河南省雕塑艺术学校,专修玉石雕刻、金属錾刻、美术设计、珠宝镶嵌等工艺。其间被国家高级技师陈玉芳校长收为入室弟子。毕业后,将这些工艺与祖传的锔瓷技艺巧妙结合,让传统锔瓷技艺得到了升华。

一双妙手把残缺变成美好

记者来访时,耿建华正在给一个杯子做包口。工作台橘黄色的灯光下,耿建华眼睛盯着手上杯子,专注地在修补之处抛光打磨,不一会儿,焕若新生。

在这间工作室,到处都陈列着耿建华的锔瓷作品。有一排完整的小陶壶,上面镶着梅花图案,灵动雅致;飞着黄铜蝴蝶的红底瓷钵、荷叶点缀的陶罐、纯银包口的小碗都令人眼前一亮。

他说,锔瓷,就是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钉子,将破碎的瓷器修复好的一种技艺,修复一件破碎的陶瓷器,首先将碎片对缝、拼接、找碴,并用麻绳绑紧。接下来定位点记,确定锔钉的数量和位置。然后用金刚钻打孔,打孔需要特别注意角度、深度,否则会对陶瓷器造成新的损伤,需要精准在毫厘之间。而每一颗锔钉都是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制作而成的,锔钉的制作和嵌入直接决定器物锔补后的使用寿命。最后,用蛋清调和瓷粉均匀地涂抹填缝,并用开水冲泡,让蛋清和瓷粉在缝隙里膨胀,防止陶瓷器漏水。

“这是一件非常考验锔瓷匠手艺的事情。”要在薄薄的瓷器上仅凭手感去钻孔,这门手艺精细复杂。耿建华常常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凭借一双妙手把残缺变成美,他修复的瓷器不计其数。

延续瓷器背后的情感和记忆

送过来的瓷器,有的是价值连城,更多的是普通物件。“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一件瓷器坏了拿来修补,有的是因为价值比较高,更多的还是久了有感情。”在耿建华这里,破碎的瓷器每天从全国各地寄来,他也在这些瓷器中感受到人类流动的真挚情感,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而他的手艺让这份记忆和情感得到了延续。

“如今的锔瓷不仅仅是修补生活用具,更多是成为一种艺术加工,使残缺的器皿赋予新的生命意义。”耿建华说。

用短视频让锔瓷文化触及更多人

修复瓷器,往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在平常人看来枯燥又漫长,但对于耿建华而言,这几个小时有趣又短暂。“因为喜爱,专注下来,就不会觉得时间长了,这些时间我与器物是融为一体的,乐在其中。”

目前,耿建华带的徒弟来自全国各地共130余人,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附近的上班族,也有慕名而来的从业者,还有的只是好奇。口传心授之下,已经有徒弟出师,独立开设工作室。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这门技艺,耿建华坚持参与各种宣传推广活动,承担了很多公益性的体验、宣传活动。在短视频平台上,他还注册了一个账号,录制发布关于锔瓷技艺的短视频,名字就叫“锔瓷大玩家”。他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对锔瓷感兴趣,愿意学习并传承下去。

记者 鲁慧 文/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93423 2025-04-10 00:00:00 四 他在“碎片”时光里坚守 锔瓷技艺让瓷器重生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