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 “妞,咱们的公益大集市真方便,下次我要带一个老伙计来。”刚体验完中医问诊的刘大爷高兴地向工作人员说。原来,刘大爷口中的公益大集市,在中原区林山寨街道百花社区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共生共创”服务项目,涵盖了医疗、维修、义卖、求职、法律咨询等,为居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家门口“烟火气”项目,汇聚人气,服务民生,深受欢迎。 “以前的公益大集市,要么只有无人问津的政策宣传台,要么是孤零零的义诊台。”社区负责人介绍说,有一次,测完血糖的张大爷临走时问“下次什么时候有”,我们突然意识到民生服务不能是“我们给什么”,而是“大家要什么”。此后,在开展活动前,街道都会通过居民议事会、微信群等征求群众意见,列出服务清单,按需“上菜”,把群众“需求清单”变“责任清单”的集市越办越红火。 如今,每到公益集市开市日子,美容美发摊前早早排起长队,公证咨询台的李律师帮独居老人唐阿姨顺利完成遗嘱公证,五金店赵老板挤到摊位前问:“能不能加个磨刀服务,我捐几块磨刀石!”充满烟火气的互动让集市像滚雪球般壮大。 随着集市的开办,工作人员发现常规的义诊义剪、家电维修等服务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服务也需要“跨界”,便开始链接社区能人、共建单位资源、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为集市添砖加瓦。 于是,“自荐+推荐”的管道和水电设施维修、中医养生、衣物修补能手等,建立起“社区能人库”;将居民点单写入社区菜单,共建单位认领参与;探索共享护工,“公益化+市场化”模式将养老合伙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嵌入“公益集市”;收集求职意向为企业与求职者牵线搭桥。真正让“小活动”撬动“大民生”。 为将集市持续开展,社区积极自造血促进内循环。“邻里时光”编织队手工制品义卖的收入,50%用于帮扶孤寡老人,30%回流编织队创意工坊,20%汇入社区慈善基金。公益集市收到居民帮扶需求后,社区“幸福满格志愿服务队”结对关爱提供服务。建立“公益信用体系”将志愿服务积分与商家优惠权益挂钩,带动居民从受助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努力实现居民向品质生活转变。 记者 唐善普 通讯员 郭新果 王慧茹 文/图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