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脉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海寺菩萨石造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五一到郑州博物馆看镇馆之宝
大海寺菩萨石造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郑州博物馆珍藏的千年瑰宝,承载着中原大地的文明密码。战国时期的兽纹长颈铜壶以精湛工艺惊艳世人——壶身蟠螭纹交错,兽首衔环栩栩如生,既是青铜时代的礼器典范,亦映射诸侯争霸的纷繁历史;而唐代大海寺菩萨石造像则展现盛唐气象,菩萨宝冠璎珞、面容丰润慈祥,衣袂流转间尽显佛教艺术的圆融之美……五一假期,快来带上家人一起欣赏这些珍品文物吧!

兽纹长颈铜壶

郑州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汉代兽纹长颈铜壶,形体雅致,制作精细;纹饰层次分明,灵动细腻,为汉代青铜艺术珍品。

纹饰中以四神纹为主体,辅以羽人、龙凤、神兽等元素,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汉代神话图景。“四神”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具有方位意义的灵异神兽,分别代表了东、西、南、北四方及四季,是汉代人极为崇拜的神物,被赋予吉祥祥瑞和引导灵魂升仙的寓意。

这件长颈铜壶纹饰精美,内涵丰富,制作精工,充分展示了汉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仅是汉代青铜艺术的典范,更是研究当时社会信仰、工艺技术与审美观念的重要实物资料。

苏轼书《醉翁亭记》刻石

郑州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醉翁亭记》刻石,母本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综合运用楷、行、草多种书体写就,楷书浑厚凝重,行、草飘逸奔放,全文恣意洒脱如行云流水。可谓文章锦绣、书法隽逸,刻石雕琢精湛,保存全整,诗、书、文绝妙超群,是当之无愧的“三绝碑”。

此套碑刻共24方,其中13方为苏轼书写的欧阳修《醉翁亭记》正文;5方为苏轼记述此次书写缘由、时间及落款的尾跋;另有6方为赵孟頫、宋广、沈周等人的题跋。青石质地,每方横宽60~90厘米不等,纵高40厘米,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刻石。

佚名菩萨石造像

唐代佚名菩萨石造像体态婀娜、丰腴优美,妖娆而不轻浮,显现出了唐代社会开放自信、雍容大气的审美雅趣。因其造型优美弯曲的程度及丰满圆润的肌质感,颇似古希腊雕像“维纳斯”女神,因而有东方“维纳斯”的称誉,表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

该造像于1976年在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残高130厘米,通宽50.5厘米。这尊菩萨石造像虽残缺,但躯体部分完整,雕工精湛。造像单体圆雕,整体呈“S”形,是唐代“中国式菩萨”曼妙体态的集中体现。披发垂肩,颈戴珠串璎珞项饰,上身裸袒,至肚脐下,珞腋扎结于胸前,下着罗裙,饰手镯、臂钏等。整体体态饱满,腰肢扭动,特别是腰下的罗裙,通过圆刀法,令人感到其锦缎的柔软质感,衬托出婀娜多姿的健美体态。

唐三彩鱼形花口杯

唐三彩鱼形花口杯,藏于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这件三彩鱼形花口杯,高8.5厘米,长13.5厘米,分体模制,合模而成。杯身整体作鱼形头顶六瓣花口,口沿外敞,杯身鱼形,上翘的尾鳍是为杯柄,匠心独运。里外满釉,绿彩为基调,白、褐彩等相间点缀,风格素雅,不同于常见唐三彩器的斑斓绚丽。整器造型饱满圆润,生动盎然,引人入胜,颇具异域风情。

在唐朝众多的鱼类中,有一种鱼最为特殊,它备受唐室尊崇,不能被食用,这种鱼就是鲤鱼。鲤鱼的“鲤”与唐朝王室的“李” 姓谐音,更是备受皇室关爱,被李唐王室视为兴盛祥瑞之物,鲤鱼在此朝代地位达到高峰。李唐王朝为了保护鲤鱼,曾两次下令禁止捕杀鲤鱼;为了避讳,唐王室尊称鲤鱼为“赤鯶公”,鲤鱼的身份由此变成了唐王室的圣物。

浮雕人物石棺

1974年郑州开元寺出土。北宋开宝九年浮雕人物石棺,雕刻技艺精湛、形象细腻生动,纪年明确,内容丰富,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石棺整体呈前高后低倾斜状,由棺盖、棺身、棺基座三部分组成。前端通高106厘米、后端通高92厘米。棺盖为半圆七棱形,前后出檐,檐上金彩装饰,顶面主体线刻缠枝牡丹花卉纹,花朵饱满,线条舒展流畅。棺盖正中楷书题记“唯大宋开宝九年岁次丙子正月庚寅十一日戊寅制造毕工。施主预超妻王氏……”48字,其中有“匠人鱼继永”“大宋开宝九年”等字样,由此可确定石棺准确的雕造年代。

石棺内虽没发现金棺银椁及舍利子,但其本身就是宋代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杰出作品,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也是探寻郑州文化根脉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郑州博物馆供稿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整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95824 2025-04-25 00:00:00 五 大海寺菩萨石造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KeywordPh五一到郑州博物馆看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