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今日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6
河南“六大”水旱灾害 防御体系助力安全度汛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可能性大
河南“六大”水旱灾害 防御体系助力安全度汛
金水区举行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记者 王翠 鲁慧 通讯员 党晚星 图

经研判,2025年汛期河南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可能性大,强降水阶段性特征明显,流域性洪涝威胁突出,河南如何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安全度汛?5月1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河南省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河南省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情况。

建立起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水利工程体系方面。目前,全省有水库2540座(大型28座、中型123座、小型2389座)。其中,三门峡、故县、小浪底、西霞院等4座大型水库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出山店、前坪等8座大型水库由省水利厅负责管理,其他水库按照职责由市县乡分级管理;5级以上堤防1.67万公里,水闸5848座(其中大中型水闸378座),蓄滞洪区14处(黄河流域1处、淮河流域4处、海河流域9处),设计蓄滞洪量38.41亿立方米。防灾工程体系日益健全,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

指挥调度体系方面。建立了以省水利厅为中心,上联水利部、流域机构,下通各省辖市、县、重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及重点乡镇的信息网络和视频系统,配备了700余部卫星电话。目前正在推进以“一河(贾鲁河)一库(白龟山水库)一灌区(人民胜利渠灌区)一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为重点的水利数字孪生建设,省级水利数字孪生平台(一期)和卫共流域防洪“四预”能力提升项目,构建科学高效的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支撑体系。

防汛责任体系方面,不断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明确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水闸、南水北调和淤地坝等各层级各环节责任,建立了山洪灾害防御的“县、乡、村、组、户”五级责任体系,每座水库均明确了防汛责任人,特别是小型水库建立了责任卡,落实了行政、技术、巡查责任人。

防洪预案体系方面。健全优化各类防洪预案,制订完善了省级水旱灾害防御应急预案、4个流域防洪预案、蓄滞洪区运用预案、应急水量调度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每座水库的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等,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

监测预警体系方面。设立了省级水文测报中心及18个市的测报分中心,共有各类水文监测站8266处,在重要防洪区域布设了982处北斗卫星双信道测站,建立了全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系统可靠的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要素保障体系方面。强化水利行业专家力量,组建119支1万余人的行业抢险队伍,及时更新由400余名专家组成的省级专家库,适时补充水利防汛抗旱物资,目前储备防汛抗旱物资总价值达4.59亿元(其中省级仓库9012万元),为防汛抢险和抗旱应急奠定扎实基础。

构建全链条、社会化地质灾害防范体系

河南省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地域分带性明显等特点,如何科学防治防灾减灾?

优化工作体系构建,实行属地管理、分层负责,从监测预警、风险评价、科技支撑、公众参与、应急响应和长效机制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构建省市县乡村全链条、社会化地质灾害防范体系,完善了15项长效工作机制,提升了各级防灾效能。

持续实施治理项目,“十四五”以来利用增发国债、中央以及省财政资金,安排治理项目71个,治理消除隐患点251处,地质灾害隐患数量持续减少。

坚持“人防”+“技防”并重,新建自动化监测台站241处,安装设备1454台,实现隐患监测、及时预警、人员撤离闭环管理,提升了受威胁群众临灾避险能力。

坚持本底调查,完成70个地质灾害易发县风险调查评价,进一步掌握风险底数,为精准防控打下基础。此外,每年度各地都开展宣传、培训和应急避险演练,提升受威胁群众辨灾、避灾能力。

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期,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每年联合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省预警到县,市预警到乡,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基层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受威胁群众,报省防减救灾办,发有关部门单位。通过河南电台、厅门户网站、公众号、短信平台等向社会发布,严格落实预警响应联动措施,确保打好精准防御主动仗,为科学防灾和临险避灾提供决策支持。近3年来实现全省地质灾害零伤亡,守住了地质灾害防治“金标准”。

6.6万余名基层灾害信息员 排查身边的风险隐患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我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围绕今年活动主题,省防减救灾办设计制作了一批宣传作品,以城乡社区、学校、机关、企业、施工工地、大型综合体等为重点,张贴悬挂安全标语、挂图或播放防灾减灾宣传片等,持续扩大宣传声势,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举办“2025第二届中部地区防灾减灾科学技术大会”,邀请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相关院士、专家、学者参与,围绕体制机制改革、防灾减灾救灾、消防等内容进行研讨,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

通过电信运营商在宣传周期间发送一批防灾减灾科普短信,扩大防灾减灾宣传覆盖面。面向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重点排查极端灾害条件下影响安全运行的突出风险,确保汛期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市政和城市交通、能源设施和水运设施运行安全。

持续做好城市内涝、森林火险、堤防险情、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处置,对排查出的隐患实施清单管理,限期闭环整改。

动员全省6.6万余名基层灾害信息员,对身边的风险隐患进行排查上报,提交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整改治理,确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风险。

应急演练:突出应急疏散和紧急避险基层演练

立足极端情况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将组织开展“使命2025——河南防汛应急综合演练”,设置了山洪灾害转移避险、隧道应急管控、城区积水应急抽排、水库工程防汛抢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抢险、水陆空联合应急救援、黄河工程险情抢护、“三断”情况下应急快速保障等8个符合河南实际的特色科目,全面检验河南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

注重群众参与,突出应急疏散和紧急避险基层演练,强化灾害预判和先期处置。指导基层及早修订预案,强调基层预案“一张纸”,突出简洁实用。

今年汛期,将在多灾易灾地区和重点时段预置抢险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装备,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能够快速高效处置。

加强与气象、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重点对苗头性、突发性灾害信息收集分析,推动预报预警信息直达基层一线。

遇到重大灾情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提前果断避险转移受灾群众,全力以赴做好应急抢险救援、救灾救助等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守护群众生命与安全。

推进防灾减灾教育进校园

河南是教育大省,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32万所,在校生2529.7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4。

我省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科学》《安全教育》等课程中融入防灾减灾知识,确保每个学期都有一定的课时专门学习相关知识。同时,部分地区还结合本地实际,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防灾减灾校本课程。

持续强化“1530”安全教育模式,即每天放学前1分钟,提醒学生上下学路上注意交通安全,遇到恶劣天气如何应对等;每周五放学前5分钟,结合当周或近期天气、季节特点,讲解相关防灾减灾知识要点,如夏季防溺水、冬季防火防滑防冻等;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会进行更为全面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

在每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全省学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绘画比赛等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收到气象、地震等部门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或某个地方发生灾害事故时,及时通过校讯通、班级群等途径向学生和家长发布预警提示和相关知识。

注重发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定期发布防灾减灾知识、科普视频等内容。比如,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防灾减灾相关文章,内容包括灾害预防技巧、应急处置方法等,还会不定期开展线上知识问答等互动活动,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主动与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制作防灾减灾教育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解防灾减灾知识,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经常邀请地震、气象、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的专家走进校园,举办防灾减灾知识讲座。今年,紧扣安全主题开展“教育大讲堂”活动,每月一期,邀请专家学者,对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包括防灾减灾在内的安全教育。同时,重视实战演练,定期组织地震、火灾等灾害的应急疏散,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高校则会结合军训、学校集体活动等组织开展。通过应急疏散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灾害发生场景,在实战中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和应急处置技能。

本报记者 王战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97722 2025-05-13 00:00:00 二 河南“六大”水旱灾害 防御体系助力安全度汛KeywordPh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