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A03版:观点·声音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新西兰羊奶初乳高钙粉”,实际上产于江西宜春;“澳洲品牌蓝胖子牛奶粉”罐体包装全是英文,实则在安徽生产……近日,《新京报》披露多个方便食品产品伪装成“进口奶粉”销售的涉嫌违规案例。 一款商品是否进口,不能简单通过包装外观判断,哪怕使用了部分来自国外的原材料,也不能判定为“进口产品”。商家偷换概念,把成本低廉的本地商品包装成“进口贵族”,把消费者当成了随意收割的“韭菜”。整治直播间虚假“进口食品”销售乱象,平台及其电商部门责无旁贷。在商品上架审核阶段,对于进口食品应严格把关,比如要求商家出示进口凭证,否则就不允许在直播销售时出现“进口”字样。对于主播如何介绍食品,平台也不妨出台更加详细的指导规范。同时,平台也需畅通消费者的投诉、举报渠道。一旦发现违法线索,平台也应主动将其移交给相关部门。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