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民生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6
“产学研用”一体化 构建防灾减灾技术生态
安阳、郑州局部等地达到干热风标准
我省继续发布小麦干热风灾害风险预警
应急综合演练确保电网安全度汛
夹竹桃花开正艳 尽情看,千万别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2025第二届中部地区防灾减灾科技大会在郑举办
“产学研用”一体化 构建防灾减灾技术生态

本报讯(记者 刘盼盼 魏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要素‌。5月12日至13日,恰逢第17个“国家防灾减灾日”,2025第二届中部地区防灾减灾科学技术大会在郑州举办,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行业精英,共同探讨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最新科研成果、技术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

本次大会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全国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等指导,河南省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协会主办。

大会以“智慧赋能、新质发展”为主题,聚焦灾害防御、智慧应急、公共安全、防灾技术等前沿议题,搭建政、产、学、研、用交流与合作平台,提高社会公众和生产经营单位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意识与能力,推动安全与应急学科建设与发展,助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大会及6个分会场共邀请国内60余位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来自省内外相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负责同志、科技人员,以及企业界代表共计400余人分别在主分会场参加会议。

“聚焦本次大会主题,事实上就是围绕着科技兴安、科技保安,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业态、新工艺来确保安全。”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副会长卜昌森认为,科学的手段实现了信息化战略,推动传统产业往安全、高效、新兴产业方向发展。

“21世纪初,全国原煤年产量只有10多亿吨,但是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高达5.0。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原煤年产量增加到47.8亿吨,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却降到了0.059。”卜昌森举例解释,发生重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智能化、信息化。“借助科学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化把人员数量减下来,通过信息化把安全装备水平提上去,从而保证生产安全。”

“当前,全社会迫切需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原组长闪淳昌认为,在一些踩踏事故现场,年轻人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内脏不受到伤害,身边的人也不会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

谈及未来如何加强防灾减灾事业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救灾能力,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副主席冯长根认为,要以科技为引领,加快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要深化多学科交叉协作,加强防灾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破部门与区域壁垒,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防灾减灾技术生态,推动矿山、化工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技术升级,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要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应急科普教育,提升全民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97902 2025-05-14 00:00:00 三 “产学研用”一体化 构建防灾减灾技术生态KeywordPh2025第二届中部地区防灾减灾科技大会在郑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