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风物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2
七里河:一泓碧水贯古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七里河:一泓碧水贯古今
尚岗杨公园
美丽的七里河

郑州东南隅,一条蜿蜒的河流穿越青铜时代的炊烟、唐宋驿道的风尘、工业文明的喧嚣,将千百年来的沧桑与时代新生糅合成一首流动史诗。

七里河——这支以步丈量出的水系,不仅是一条流淌着自然清泉的河流,更是一部镌刻着千年文明密码、见证着城市沧桑巨变的岁月帛书。从明清时期因它而得名的村寨,到如今成为现代生态治理的璀璨明珠,七里河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片涟漪,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千年文脉水为魂

七里河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文化长卷,其源头可追溯至明清岁月。

据史料记载,七里河之名,源自它与郑州老城相距七里的独特地理位置。中原福塔附近,十七里河与十八里河宛如两条蜿蜒的游龙在此交汇,恰如《诗经·郑风》“溱与洧,方涣涣兮”的现代演绎。

十七里河发端于新郑市郭店镇半坡村,全长23.7公里,如灵动的玉虬,将青碧的身姿蜿蜒于阡陌之间;十八里河则发源于新郑市龙湖镇孟庄南沟,全长24.8公里,似奔腾的骏马,一路向北驰骋。它们自南向北,一路欢歌,最终在中牟县广惠街办事处后潘庄西北汇入贾鲁河。这两条支流,似大地的血脉,源源不断地为这片土地注入生机与活力。

七里河,河道全长38.4公里,流域面积741平方公里,上游较陡,下游平缓,不仅是郑州市防洪排涝的关键防线,更是城市文明与人文历史的重要承载者,像一条时光纽带,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

明清时期,七里河流域的村庄便如繁星般点缀在这片土地上。这其中,当数七里河村最为有名。此村原名曹庄,相传在明朝大迁民的浪潮中,曹姓人家最早在此安营扎寨,以姓氏命名。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为保一方安宁,村民们在监生马万源的带领下,修筑起坚固的寨墙。当时的郑州知州王莲塘因曹庄距旧有城墙恰好七里地,便将村名改为“七里河”。这一改名,不仅为村庄留下了永恒的历史印记,更为七里河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七里河流域,还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十七里河源头附近的后周皇陵、列子故里和陵墓,像是时光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五代十国时期的辉煌与沧桑;十八里河源头的黄帝会盟祠,则承载着华夏民族始祖文化的深厚记忆。这些历史遗迹,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七里河的流域之上,为这条河流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碧波流处是繁华

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行,七里河流域经历了从宁静乡村到繁华都市的华丽蜕变。

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上,七里河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创造着幸福的生活。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七里河流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2008年,七里河村改造工程开始整体拆迁,2009年拆迁完毕。

改造后的七里河村焕然一新。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商业街区热闹非凡,充满现代都市的活力与气息;居民社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曾经的古村落,已完美地融入了城市怀抱。

七里河的故事并未因此而结束,反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启了更加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一水畅流滋吾城

自古以来,水与城共生共荣。

春秋时期,《管子·水地》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亦记载:“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并指出“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正所谓“水安则城安,水兴则城兴”。

七里河是贾鲁河右岸最大支流,其在郑州主城区范围流域面积为623平方公里,占据主城区总面积的49.3%。贾鲁河及其支流七里河是郑州市区唯一的洪水排泄通道,七里河干流则承担着半个主城区的洪涝水、龙湖南部退水、龙子湖退水下泄任务,其中三环内洪涝水几乎全部汇入七里河。七里河“重任在肩”。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如今的七里河早已恢复水清、岸绿、河畅的动人景象。

2024年3月,七里河分洪工程开工建设,这是完善区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提升郑州市贾鲁河防洪能力的重要工程。这项工程将七里河与堤里小清河连通,形成一条新的泄洪通道,如此一来,在洪水来临时就能快速分滞集中在七里河的洪水,让其安全下泄。至汛期时,洪水下泄加快,城区金水河、熊耳河、东风渠等支流洪水就可尽快汇入七里河排出,城区涝水也可更加快速汇入河道。

河道疏挖、堤防砌筑、岸坡防护……目前,七里河分洪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工程建成后,七里河防洪标准将达到100年一遇,并满足200年一遇洪水不漫堤,同时使贾鲁河下游中牟段防洪标准在不改变现有河道断面的情况下,由5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

除水系治理外,七里河生态修复也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郑州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为七里河打造了一片片绿色的生态屏障。

在七里河两岸,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已变成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草地。沿河岸漫步,可以看到各种树木错落有致,草地上五颜六色的小花竞相开放,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当夕阳为七里河镀上金边,考古队员仍在尚岗杨遗址寻找新的陶片,工程师正在调试智能水位监测仪,画家用油彩记录河岸的四季……

半城春水,千年文脉。这条穿越时空的河流,恰如《庄子》所言“与物宛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断重塑自身。

本报记者 董艳竹 李宇航/文

马健/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98202 2025-05-15 00:00:00 四 七里河:一泓碧水贯古今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