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奋战二季度 拼抢上半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1
政策利好 民企科创有劲头
产才融合 扎根郑州有奔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产才融合 扎根郑州有奔头

在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项目经理于雅彤刚完成一个智能制造项目的交付。这位哈密姑娘曾和男友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河南求学,2021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在郑州安家扎根。谈及缘由时她直言:“是郑州的人才政策让我感受到城市对青年的诚意。”

今年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9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33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13人。2022年以来,郑州已累计吸引超过72万名各类青年人才来郑留郑创新创业。

全流程服务

打造人才“栖息港湾”

5月16日,郑州人才大厦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现场,即将毕业的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朱红岩正和结伴赶来的3位同学交流面试心得。这场招聘会,仅是郑州人才服务矩阵的缩影。近年来,郑州以“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为支点,构建“1+8+N”引才活动体系,今年一季度全市累计开展各类引才活动53场,提供就业岗位211320个,达成就业意向56479人,引进各类重点人才29801人,落地7个总投资86.03亿元的人才项目,形成“活动聚才—项目引才—事业留才”的闭环生态。

河南华东电缆有限公司作为河南本土生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对研发型、技术型人才有很强的需求。“郑州一系列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不仅提高了人才的待遇,还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教育、医疗等生活保障。这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华东电缆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陈剑平表示。

人才服务的温度,体现在细节的雕琢中。陈剑平提及的安家费、住房补贴等政策,正是郑州“1+19+16”人才政策体系的具体落地:市级19项配套政策与16个区县(市)措施形成合力,构建起覆盖“引育留用”全周期的服务网络。为破解青年人才安居难题,郑州持续加码人才公寓建设。4月28日,今年第三批1960套房源已上线配租,覆盖二七区、经开区、中原区、郑东新区等4个片区,通过网上极简申请配租模式,“最快60秒在线办结”让青年人才拎包入住。全方位全流程的人才服务保障工作,让各类人才在郑州安身、安心、安业。

产业链聚才

激活产才融合“化学反应”

在郑州的产业版图上,“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故事不断上演。面对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20条重点产业链的人才需求,郑州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双向发力:一方面,聘任施一公、徐兵河等10名院士为“国家中心城市特聘顾问”,靶向引进621名一流领军人才;另一方面,创新龙头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柔性引才等机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5800家、科技型企业超1.3万家,高技能人才总量3年翻一番至103.4万人。

这种“产业链 + 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在郑州航空港区尤为显著。通过“订单式”技能培训为比亚迪、上汽等企业输送上万名技术工人,该区在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同时,也成为青年技能人才的聚集地。2024年,郑州市全市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3.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41.1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1.99万人,民营企业特级技师评聘突破50人,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数据显示,郑州聚焦重点产业延链补链,2024年已认定810名产业骨干人才,各类创新平台如中原科技城等,正以“强磁场”效应吸引青年人才融入地方发展。

政策“组合拳”

释放留才“强磁场”效应

“真金白银的支持,让人才看到城市的决心。”郑州市人社局主任科员梁国介绍,“郑聚英才计划”相较以往政策,引才力度、支持范围和激励措施全面升级: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提供个性化支持,最高可给予1亿元资助,经认定的郑州市高层次人才按照认定层次享受20万至500万元的引才育才工作经费支持和个人最高50万到30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青年人才按学历层级享受每月500至1500元生活补贴,更配套职业技能培训“1131”专项服务,即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

随着“郑聚英才计划”的持续深化,郑州正加速成为中部地区的人才“强磁场”,让人才“活水”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持久活力。

本报记者 李娜 魏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500221 2025-05-27 00:00:00 二 产才融合 扎根郑州有奔头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