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今日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4
郑州民生答卷有温度更有厚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民政暖心、就业赋能、医疗宽心……
郑州民生答卷有温度更有厚度
昨日,南阳新村办事处开展“健康义诊进社区”公益惠民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

从就业创业的活力迸发到家门口的“幸福课堂”,从兜底保障的温情服务到智慧化的“城市大脑”,郑州正以一系列扎实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构建治理新格局,书写着“人民至上”的生动答卷。

民政暖心 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近年来,郑州持续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将老年助餐工作作为服务关爱老年人、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关键环节。

走进新郑市具茨山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大厅内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整齐的适老化桌椅、电视机、书柜等设施一应俱全,每周食谱以及价格标准张贴上墙,舒适又温馨。

今年以来,郑州统筹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利用现有设施、闲置资源,启动改、扩建一批养老服务综合体,每个城区建成1~2家助餐服务示范点;着力补齐农村养老设施短板,陆续推进30家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50个村级示范性老年助餐服务站点,60个村级标准化养老服务站点。

“全国通办业务的开通方便太多了,并且领证时间只花了4分钟,为你们的高效率服务点赞。”5月20日,来自新疆的努尔艾力先生在管城回族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说道。

“5·20”前夕,金水区民政局早早就全面部署,制定各类情况应急预案;5月20日当天,一场以“爱在二七·双向奔赴”为主题的集体颁证仪式在二七区杉杉奥特莱斯二七店温情启幕。

今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婚姻登记可以“全国通办”。新政策实施后,郑州市婚姻登记预约量激增。今年“5·20”,郑州市共为2374对新人办理婚姻登记。

在社会救助上,郑州市积极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提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能力。

2024年7月1日开始,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调整提高为每人每月760元。其中,人均耕地0.3亩(不含)以下的低保家庭,其低保标准按照新标准的100%核定为每人每月760元,对人均月收入达不到760元的家庭按照“缺多少、补多少”原则实行差额救助;人均耕地0.3亩(含)以上的低保家庭,其低保标准按照新标准的70%核定为每人每月532元,根据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和家庭经济状况分为A、B、C三类,分别按核定低保标准的100%、80%、60%发放低保金。

就业赋能 激活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我今年刚刚毕业,特别希望能在郑州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座城市充满机遇,我想在这里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5月底,郑州科技学院大四毕业生晨曦带着十几份简历,早早抵达郑东新区中原龙子湖,言语间满是对这座城市的向往。

当天,2025年郑州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在郑州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青年人才市场与中国·郑州人力资源市场同步启动招聘活动,汇聚于此的还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国企等上百家优质企业,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数千名求职者。一场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的盛会火热开启。

在郑州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现场,线下招聘成果斐然:201家单位携534个职位、5565个岗位需求亮相,吸引2641名求职者入场洽谈,最终达成就业意向人数高达665人。此外,直播带岗环节同步发力,117分钟直播吸引12.68万余人观看。

同时,已于5月19日至30日同步开展的网络招聘会上,56家单位发布146个职位、2041个岗位需求,实现“线上+线下”招聘模式全覆盖。

数据背后,是郑州就业市场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截至5月31日,全市各招才引智成员单位共开展各类引才活动129场(线上41场、线下88场),提供就业岗位378092个,达成就业意向83801人;共引进各类重点人才112406人,其中领军人才19人、博士研究生478人、硕士研究生4699人、本科生35395人、专科及其他71815人。引进人才项目19个,其中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项目1个、大院名所项目1个、高科技头部企业项目2个、省内外研发机构项目1个,其他项目14个,投资总金额158.47亿元。

作为推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郑州市人社局为人才与企业搭建高效对接桥梁,以更多实际举措为郑州就业市场注入强劲动能。

截至6月25日,全市各级人社部门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395场,参加企业3.11万家,达成就业意向15.88万人。1月至5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20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2.81万人的56.2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4万人。

医疗教育 “烦心事”变“宽心事”

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医疗和教育是家家户户绕不开的民生话题。群众就医看病难不难?孩子上学方不方便?城市变化,见微知著。

先看病、后付费,办住院、免押金……如今,在郑州就医,方便高效的支付场景正在成为常态。通过“信用就医”,群众可以实现“看病缴费免排队、住院办理免押金、出院回家免结算”。

“上个月我父亲因为意外跌倒紧急手术需要住院治疗,我刚好在外地出差赶不回来,母亲年迈无力照料。郑州九院提供的无陪护服务给我们提供了很大方便。”市民封先生坦言,父亲住院的日子里,从帮患者订餐、取餐、喂饭、喂药、清理大小便、陪检等,平时由家属做的均可由专业的健康照护师完成,为一家人解决了大难题。

事实上,这些就医的“关键小事”,从“烦心事”逐步变成“宽心事”。

近年来,郑州市以改善就医环境、优化诊疗秩序、提高医疗质量为重点,深入实施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行动,“日间手术”“会诊转诊一站式”“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多项便民惠民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

崭新的教学楼、高标准报告厅、完善的体育运动设施……今年秋季即将开学投入使用的管城区创新街小学文兴路校区,在规划建设及硬件设施配备上,都是“高颜值、高质量、高配置”。而这只是郑州市持续优化教育资源的一个缩影。

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善育”。义务教育从“有学上”走向“上好学”。统计显示,2024年,全市新建、投用中小学(幼儿园)48所,新增学位4.25万个。2025年,我市将继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新建、改扩建16所中小学,增加2.07万个优质学位。

社会治理 绘就幸福新画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在郑州这座有着千万余常住人口的全国特大城市,每时每刻都在涌动着各种各样的民生诉求。如何让海量民生诉求不悬空、不迟滞?让民众多喜乐长安宁?

2022年以来,郑州通过深入调研、广泛论证、试点先行,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为重点,逐渐展开、次第推进,按照省委提出的“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进一步推进“五基四化”,先后举行10次现场观摩会总结提升、深化推进,构筑起一核统多元、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揽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一融助创新、一法促善治、一制保安全“九个一”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新体系。

按照“规模均衡适度、任务能力匹配”原则,全市划分为7764个社区网格、47010个社区微网格、11356个农村网格,在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商圈市场等人员密集、人口流动频繁的重点区域,创新设立4707个专属网格,让网格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解决民生难题的前沿阵地。

在郑州,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是网格里的大事。

就业陷入困境,新密市袁庄乡靳沟村网格员上报乡城运中心,多方协作为其找到工作,“失业愁容”绽放“就业笑颜”。

停车难题困扰,金水区下沉干部张泽龙协同停管中心盘活老旧小区边角地,新建122个智能车位,“纠纷频发”焕新“秩序井然”。

路面塌陷藏隐患,上街区中心路街道吉祥街社区网格长第一时间上报。城运中心快速响应,联合多部门3天完成修复,消除安全威胁,将“出行险路”变成“平安坦途”……

在2024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评选中,郑州荣获城市类别奖项——治理大奖,为世界智慧城市建设、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郑州方案”。

从教育公平到老幼安康,从就业创业到城市善治,郑州正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诠释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也为新时代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郑州样本”。未来,郑州将继续以“赶考”姿态,书写更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本报记者 杨丽萍 陶然

刘盼盼 王红/文

马健 通讯员 赵春龙/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505467 2025-06-27 00:00:00 五 郑州民生答卷有温度更有厚度KeywordPh民政暖心、就业赋能、医疗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