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风物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4
7000年古韵焕新彩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7000年古韵焕新彩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大河汤汤,星火煌煌。

距今约7000年前,黄河之滨的郑州大河村,先民傍河而居,他们仰望星空,将观察到的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绘制于陶器之上,为后世留下了造型别致、大名鼎鼎的彩陶双连壶和白衣彩陶盆等精美彩陶;仰韶时期房基遗址,宣告5000年前的郑州先民就住上了“三室一厅”的套房,彩陶片上的星象图案,描绘出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郑州人的浪漫与幻想……

而今天的我们,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沉浸式水幕前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诗篇,在“仰韶印象”数字化空间中体验“大河村人”的一天……感知仰韶文化与黄河文明的血脉相连,读懂中华文明最早的模样。今年6月,以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为重要窗口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开启了这座“国字头”考古遗址公园的新篇章。

全景展现“何以仰韶”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河村遗址建设,是河南、郑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的示范项目。”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负责人胡继忠介绍,公园位于郑州市区东北部,按照“一核”(遗址保护核心区)、“两节点”(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三片区”(生态湿地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互动体验休闲区)进行布局,占地面积约2373亩,建设内容包括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建筑及陈展、原始生态环境修复展示区、遗址核心保护展示区等三大功能区,是一处以大河村遗址和仰韶文化为核心,集遗址保护、考古研究、文化传播和观光休憩于一体的大型文化空间。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规划注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衔接,一方面注重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另一方面注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胡继忠表示,遗址公园总体规划、遗址博物馆新馆设计、博物馆展陈大纲均由我国知名专家团队担纲,实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论是文物本体的保护,还是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乃至遗址公园景观氛围的打造,均采用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把遗址保护、展示相结合,坚持遗址保护首位原则。遗址展示内容以考古发掘为依据,布局全面、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对仰韶文化房基、灰坑、墓葬等重要遗迹进行原状展示,对城墙、环壕、墓葬区、居住区等功能区进行模拟展示,对部分考古发掘探方等进行植被标识。多种展示手段相结合,生动还原大河村遗址场景及布局。

考古研究探源中华文明

作为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项目,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以大河为主线,从世界大河文明到仰韶文化再到大河村,通过基本陈列、数字化陈展、沉浸式演绎等手段,对整个仰韶文化及大河村遗址进行全景式展示,填补了国内仰韶文化集中展示的空白。

作为郑州市首座富有地域特色的史前文化专题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全面系统集中展示仰韶文化的研究平台。博物馆展陈面积达7292平方米,以“大河汤汤”为叙事主体,设计“大河汤汤”“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仰韶文化:华夏文明的奠基者”“仰韶文化标尺:大河村遗址”“文明星火”五大篇章,从世界大河文明的宏观视野切入,逐步聚焦到中国大河文明,再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系统陈列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年前的绚烂文明图景。

大河村遗址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出土遗物当属彩陶。遗址中出土的彩陶数量极多,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在仰韶文化中独树一帜。其白衣彩陶、红衣彩陶和丰富多彩的图案类型、高超而娴熟的绘画手法、种类繁多的器物类型,标志着史前彩陶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著名的彩陶双连壶即出土于此。太阳纹、日晕纹、星座纹等天象图案,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

除了绚烂的彩陶,遗址内的另一处“重磅”发现正是仰韶文化房基F1~4,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房屋建筑基址,虽历经5000余年,仍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体,被称为最早的“三室一厅”。工作人员特意补充:“别看这不起眼的小小基址,它采用的‘木骨整塑陶房’建造工艺,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探讨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婚姻、家庭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从大河村遗址整体上看,功能分区规划有序,包含有城址、环壕、居住区、中心广场、陶窑区、墓葬区等。遗址内发现重要遗迹遗物,对于揭示仰韶文化内涵,实证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胡继忠表示,遗址内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城墙、环壕、房址、墓葬、地震遗迹等重要遗迹现象,为我国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史前地质活动提供了实证,见证并记录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过程。

数字赋能让仰韶文化真正“活”起来

漫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水草丰茂、芳草如茵,偶尔跳起的野兔引得小观众阵阵惊呼,岗地湿地风貌似乎在带领游客穿越至数千年前的史前聚落。

为深化公众对仰韶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创新展陈形式,以“在场感、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为核心理念,综合运用三维交互、裸眼3D、场景塑形、Mapping投影、幻影成像、CG光影特效等前沿数字技术,精心打造“仰韶印象”“仰韶文化的标尺——考古地层数字演绎”“仰韶彩陶裸眼3D”“白衣彩陶盆数字化演绎”“仰韶文化数字档案馆”等特色数字化展项。通过赋予文物、地层、房屋建造等文化元素全新的时代表达,构建起多元化参观体验矩阵,有效拓展了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

尤其是面积600余平方米的“仰韶印象”数字化展项,以沉浸式实景游览和数字主秀体验相结合,通过先进技术路线,打造了8幕不同的体验场景,综合展示仰韶时期的生存环境、生业经济、筑房技术等内容,使晦涩难懂的信息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使仰韶文化真正地“活”起来,是大遗址活化利用和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创新性实践。

遗址博物馆“整体下沉,引入景观,融合环境”,矩形建筑的屋顶设计和地平面齐平交融,“下沉”建筑层高超过8米,突出地面部分不超过1.5米,外观与遗址公园地面融为一体,将场所归还给景观,更好地保留遗址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在胡继忠看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挂牌,体现了河南省、郑州市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决心和信心。展望未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借助当代科技让古老文明重绽迷人花朵。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507422 2025-07-08 00:00:00 二 7000年古韵焕新彩KeywordPh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