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A03版:观点·声音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当15岁的张同学按下短信发送键时,或许从未想到,每发送一组(20条)能赚30元的“兼职”,会导致多人坠入骗局深渊,更未意识到自己已涉嫌违法犯罪。据报道,近日,北京多名中小学生被诱骗成为电诈“帮凶”的案例引发广泛关注。 电诈分子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为其引流作案,性质极其恶劣,也凸显了未成年人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相应网络安全教育的不足。相似的剧情在不同地域上演,警示我们必须为未成年人构建起全方位的防护体系。学校应将反诈教育纳入实践课程,增强学生风险意识;家长需关注孩子的社交动态和资金往来,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平台则要强化对未成年人账号的监测,对批量发送相似信息的账号启动预警机制等。每一个环节多上点心,社会对未成年人的防护就能更严密一些。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