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来自浙江的一位女士因腿部持续瘙痒两个月最终确诊肝癌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肺主皮毛、肝主疏泄”,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其健康状况往往通过皮肤发出“无声的警告”。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普外一病区主任李建锋指出:“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但皮肤却是‘替肝发声’的晴雨表。关注皮肤异常,务必提高警惕,及时排查肝脏病变。” 腿痒两个月竟是肝癌的“信号” 今年6月,浙江一名58岁的女士因双腿持续瘙痒两个月就诊。起初,家人以为是皮肤干燥或过敏,但抗过敏治疗无效后,医生建议其进行肝功能检查。结果发现,这位女士的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超声检查进一步确认其患有晚期肝癌。医生表示,皮肤瘙痒正是肝功能受损导致胆汁酸沉积的典型表现。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但皮肤却可能成为‘替罪羊’。”李建锋解释,当肝脏代谢、解毒功能下降时,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皮肤会率先出现异常反应,甚至比血液检查更早发出警报。 皮肤异常是肝脏病变的“信号灯” 皮肤发黄,可能是肝脏“罢工”的信号。 黄疸是肝功能异常最直观的表现之一。正常情况下,肝脏将胆红素转化为胆汁排出体外。但当肝细胞受损或胆道阻塞时,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会在血液中堆积,导致皮肤、眼白(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李建锋强调:“黄疸不仅是肝炎、肝硬化的标志,更是肝癌的重要预警信号。若发现皮肤或眼白发黄,尤其是伴随尿液深黄、粪便颜色变浅,应立即就医排查肝病。” 皮肤瘙痒,可能是胆汁酸沉积引发“顽固痒”。 肝脏损伤后,胆汁酸代谢受阻,胆汁酸沉积在皮肤真皮层,刺激神经末梢,引发难以缓解的瘙痒。研究表明,当肝脏处理胆汁酸能力下降30%时,瘙痒敏感度可增加5倍。“这种瘙痒常表现为全身性,且夜间加重。”李建锋提醒,若皮肤无皮疹、红肿等外在表现,却持续瘙痒,需考虑肝功能异常。 日常护肝小贴士 李建锋建议:“肝脏的健康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定期体检至关重要,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对于慢性肝病患者或高风险人群,必要时可进一步选择肝脏弹性成像或腹部超声检查,以便更直观地观察肝脏结构是否出现脂肪变性、纤维化或硬化等问题。饮食与生活习惯的调整是关键,应严格限制酒精摄入,避免长期饮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同时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控制体重,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此外,科学作息与适度运动也不可忽视,保证每天7~8小时高质量睡眠。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肝脏代谢功能。最后,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许多药物如止痛药、抗生素、中草药等可能通过肝代谢并产生毒性,因此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服用不明成分的保健品或偏方。 “肝脏的损伤往往是渐进的,早期症状隐蔽,但皮肤可能早已发出信号。”李建锋提醒,尤其是出现黄疸、瘙痒、蜘蛛痣、瘀斑等异常时,务必及时就医。 本报记者 黄栖悦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