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没有空调,古人如何度过炎炎夏日?走进河南博物院,才发现他们竟藏着这么多“消暑黑科技”。善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古人,着薄纱、扇蒲扇、饮冷饮、睡瓷枕,一个个消暑小妙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感叹古人的奇思妙想和匠心独具。 粉彩荷花瓷吸杯 所处时代:清 粉彩荷花瓷吸杯,清代光绪年间瓷器,长19厘米,宽13厘米,高5厘米,195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至河南博物院藏。荷花瓷吸杯整体造型如盛开的荷花,杯口呈花瓣形,莲瓣大而舒展自如,腹部下收,平底;杯内花蕊处的小圆孔与空心荷梗相通,可作吸管使用。这件粉彩荷花瓷吸杯是为纪念秋操而做,色彩自然柔和,层次丰富,是中国晚清秋操活动的实物见证。 三彩童子荷叶枕 所处时代:宋 1977年河南省上蔡县的宋墓出土,长33厘米,宽16.5厘米,高15厘米。这件宋代三彩童子荷叶枕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实用好物,将生活需求与艺术巧思完美融合。 陶器本身导热性佳,能快速吸收头部热量并散发,避免暑夜闷热;荷叶造型宽大舒展,既增大了与头部的接触面积以增强散热效果,又借荷叶“清凉”的意象传递消暑意境。童子托举荷叶的生动造型,不仅让枕具更贴合头颈弧度,更让古人在枕卧时,即能通过器物物理特性驱散暑热。 绿釉陶水榭 所处时代:东汉 绿釉陶水榭,铜器,烧制于东汉中晚期。高53厘米,横长45厘米,纵长45厘米,池径40厘米。1972年发掘于河南省灵宝县张湾。 该水榭为东汉中晚期遗物,榭通体施绿釉,造型玲珑剔透,是研究东汉时期富商大贾闲逸生活及建筑艺术、铅釉陶器烧制工艺的珍贵资料,同时更是古人解暑避热智慧的直观呈现。其方形水池可储水,利用水蒸发吸热的原理调节周边小气候,降低环境温度;水榭建筑立于池上,既能避开地面暑气,又能借池水蒸腾的凉意驱散燥热。池边或许还曾有仿生水禽、纳凉人物的细节,生动还原了古人临水而居、凭榭纳凉,以自然水景消暑去热的惬意场景。 鸳鸯卧莲纹铜镜 所处时代:唐 1985年出土于河南光山,镜体呈葵花形,直径达31厘米。该器物通过鸳鸯与莲花的组合纹样,反映了唐代铜镜铸造工艺的典型特征。 这件唐代鸳鸯卧莲纹铜镜虽无直接储冰降温之能,却以清凉意象消暑:镜背鸳鸯嬉莲、桃花绽放的纹样,如再现夏日荷塘清景,观之令人心生凉意;葵花形镜体光面映照时,既便于梳妆纳凉,又以视觉上的清新雅致驱散暑热烦忧,体现了古人借器物意境消暑的智慧。 玳瑁描银庭院人物扇 所处时代:清 一柄轻扇,万里清风。扇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喜爱的袖间雅物,具备引风纳凉、障尘蔽日的实用功能。玳瑁描银庭院人物扇纵23.8厘米,横42.5厘米,原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现作为“万里清风一扇开:18~20世纪中国外销扇”展览的其中一件展品,正在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郑州博物馆)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博物院携手广东省博物馆共同策划的“万里清风一扇开:18~20世纪中国外销扇”展览,将在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郑州博物馆)展出至10月26日。 错金嵌松石龙耳铜方鉴 与铜方罍(附勺) 所处时代:战国 是青铜酒器的一种,通高21.6厘米,口边长30.8厘米;罍:通高32厘米,口边长15.6厘米,勺:长43.7厘米。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这件战国错金嵌松石龙耳铜方鉴与铜方罍(附勺)的组合,是古代精妙的“天然冰箱”。方鉴内部可容纳冰块,将盛酒的铜方罍嵌套其中,通过冰鉴的低温循环为酒液降温,冰镇后的美酒再用长柄铜勺从容舀取,让古人在炎炎夏日也能享用到冰爽清冽的酒饮。 本报记者 秦华 实习生 杜雨涵/文 河南博物院供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